千万不要低估动物的饥饿疯狂,我写可能会啃小孩的嫩腿,这是警惕比喻。前阵子,一条巨大的蟒蛇竟把一户人家的爱犬吞噬,而蟒蛇吞食人的消息并不陌生。

黄成春君指出,我很可能把河狸当作水獭来说(见3月4日《联合早报·交流站》)。很谢谢他善意来文分享。

一是路牌,提醒此区多有某种动物出没。在欧洲旅游,必然会在路边看到印有鸭子、鹿、野猪、野牛等三角牌子,这是提醒汽车慢行。请问,在新加坡一些野猪出没和江獭出游的地方,能慢行吗?慢行,就是时速30公里以下。

动物与人一样,需要空间。人的居处密度紧迫,很容易造成心理压力,动物也是如此。不要认为:“看,江獭多么可爱啊!”为了养自己的眼欲,而让它们装饰城市花园的声誉,让动物扭曲适应。城市的噪音、恶劣空气素质、奔驰的汽车,都不是理想的放养环境。请摸摸良心问一声:你真的爱动物吗?

虽说荷兰的丛林比新加坡大,但农畜业紧密相连,也时常发生狼把羊咬死的事件,让牧民损失惨重;更有狐狸跑进住家后院吃观赏鸡的新闻。好些年前,荷兰发现狼踪,是从德国过来的,让那些热爱动物的人高兴得睡不着。现在狼和狐狸的数量越来越大,变成头疼问题。不久前,有一只狐狸迷路误入阿姆斯特丹街上,低头害怕走着,最后被人招来动物救护车捕捉,送往野外。

二是救护员。保护动物,自然要有动物专属救护员,把受伤的动物送到动物疗养所休养。要有爱心、有胆识的人,蟒蛇、恶犬、伤鸟、野猪都不怕,把它们送往安全区。不要什么小事都打电话找警察,警察是抓贼、逮捕非法聚赌的,不是处理动物问题的;保护照顾动物,应该由专门的人来做。

我提到,朋友对树的折断感到奇怪,不是被大风连根拔起。我指出水獭可能练牙,实则应该是河狸,但新加坡没有河狸。有朋友指出,野猪会刨啃树皮。总之都是猜测,真相还待调查。放大眼界,万一发现是蝼蚁撼树造成的,也存在可能性。

尊重动物,首先不要让动物挨饿,当然不能让人随便喂食,但必须有林管人员注意它们是否有足够的食物。

今天再上网查读两种动物在荷兰的放养。其中两个省份因为它们的数量过多,并且破坏力太大,官方在2019年允许限量猎杀。另外,有趣的是,河狸确实是搬运建筑大师,也是啃咬一流的动物,但它们是素食者。根据荷兰文章指出,水獭偏爱食取鱼类。注意,是偏爱,它们也吃其他小动物。看样子,我确实把水獭和河狸对环境的破坏的报道重叠交错,只记住了其中一种动物的名字。

能做到这些基本设施配件,算是达到了平等对待动物的基本标准,还可增加几十个就业职位。

如果愿意达到更高水平的保护动物,要有荷兰的动物专属过道,方便动物不必过高速公路,避免被汽车撞死。荷兰花费了近百万欧元,建有好几条野鹿专用天桥,让它们可以过对面草原吃草,有更大的游走空间。我在树林中散步,也见过路径下有一圈通管,旁边写着“青蛙过道”。

(作者是本地自由撰稿人)

我想顺便提一提,让动物住得靠近,在照顾动物安全方面,不要忘记几个设施配件:

荷兰的那则新闻采访,主要是指向丛林自然环境遭受损害的程度,提到otter这个名字。我当时觉得这名字很“好看”,跟先生趣谈了几句话。因想起新加坡也有这獭族生活在滨海湾一带,落了印象。除了水道鱼族减少,记得丛林里的青蛙被吃光了,我对青蛙被吃光印象深刻,因为青蛙对自然生态的食物链很重要。

其实,在我写该文之前,朋友在小组里谈到獭的干扰。朋友说过,新加坡的獭是江獭,欧洲的是水獭,体型比新加坡的大,有点狠劲。今天我看了朋友转发一群巨大的江獭在组屋旁奔跑和滚动的冲势,危险是潜伏着的,伤人必是迟早的事。

因见野猪横霸伤人,又屡见水獭横行无阻,于是就指向放养动物于城市的问题症结,写了《把动物放入城市环境是扭曲天然生态》(2月25日言论版)一文,敲一记警钟。挥洒行文想到曾看过的荷兰动物损害丛林的故事,于是搬用。

观点碰撞

三是动物救护车。既然必须护送动物,就要有荷兰这种专属“动物救护车”,总不能用普通货车或警车运输。动物多有细菌,不容随便增加传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