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因为疫情原因而推迟全国“两会”,从往年3月5日的惯例延后到5月22日。这使“两会蓝”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义,但是也使北京有了反思的机会。今年中国“两会蓝”没有如期而至,既有气候因素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政治原因。
“两会蓝”令人期待,因为它显示出人定胜天,也说明中国是有能力治理空气污染的。过去几年,中国政府下大力气去治理空气污染,北京市等北方地区的空气质量都节节攀高,在去年达到了过去10年的历史最好水平。因此,如果去年全国“两会”如期举行,可能“两会蓝”并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毕竟非“两会”期间的空气质量同样不错。
“两会蓝”让人充满美好的回忆,但是也让人对未来的天天蓝更加期待。当蓝天不再是充满政治色彩的问题时,它会被作为技术问题而得到更加妥当的解决。当政府不再只关心“两会”、APEC会议、奥运会等重大事件期间的空气质量时,空气质量在每一天的改善也会更加常态化。
“两会蓝”是中国政治经济周期的集中表现,反映了政府希望在关键时点博取民意和对外示好的强烈愿望。当然,中国不光有“两会蓝”,还有“APEC蓝”“奥运蓝”等现象,都是为了向外示好而进行的大规模强力政策干预。
没有刻意制造“两会蓝”,反映出中国政府更加务实求真的一面。如果只是为了“面子”而不顾“里子”,最终导致的后果是两者皆输。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政府更加充满自信,在一些方面不会再继续藏着掖着或刻意粉饰。
与此同时,交通限行和管制也使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经济增长同样受到较大冲击。更为重要的是,“两会”期间的作为和非“两会”期间的不作为,也反映了政府无力有效控制空气污染,而空气质量只不过是装点门面的装饰罢了。
中国聚焦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两会”并没有出现“两会蓝”,甚至在多数时间都是“两会灰”。无论是在会前还是在期间,空气质量似乎都是不争气地低,有些时候甚至是重度雾霾。这既让当局为“两会”如何高效召开捏了把汗,也让代表委员无法把“两会”传递的积极信号,同自己身处的现实环境联系在一起。
为了追回失去的时间,中国须要更加专注于经济发展,而不能在“两会蓝”这样的“面子”问题上继续折损“里子”和浪费时间。与此同时,一系列减税降费和对外投资政策的推行,也使各级政府财力捉襟见肘。如果继续强令企业减产停工,刚刚复苏的中小企业同样会面临灭顶之灾。
“两会蓝”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就在于会期前后的反差明显。会前还是雾霾严重,“两会”一开就烟消云散,蓝天如洗。但是,会后的空气污染往往会变本加厉地反扑过来,似乎是要补偿“两会”期间损失的生产时间。
今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规划草案罕见地没有提出明确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但是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目标。这同去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要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的目标有关,也同2035年远景目标确定的高质量发展总基调紧密相连。
“两会蓝”让人期待,但是为了确保“两会蓝”,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往往须要付出沉重代价。在冬春季取暖期,在不影响居民用电取暖的前提下,周边城市的大量工业企业不得不减产乃至彻底停产。
中国全国“两会”期间,首都北京一般是蓝天白云,用优质的空气质量去迎接全国各地而来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与此同时,优质空气质量也是为了营造良好的会议氛围,并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发展成绩。
当然,这也同中国经济在疫情期间遭受的重大冲击有关,使得继续挥霍“两会蓝”可能是得不偿失甚至是危险的。虽然中国去年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取得正增长的国家,但是2.3%的经济增长率,很难满足中国庞大的就业需求和政府对外扩展的步伐。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