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最近提出的,股票市场可能比我们其他人更加了解冠病危机将如何发展。如果央行转向设定名义GDP目标,投资者可能会比较有理由感到乐观。

在“正常”时期,如果英国的长期年度增长潜力为2%,设定2%的通胀目标和4%长期名义GDP目标,可能是合适的.。但在疫后的复苏中,英格兰银行可以将名义GDP目标设定为14%,以增加出现V形衰退的可能性(其复苏幅度与衰退同样剧烈)。虽然央行无法保证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但作为一项政策,它将为尽一切努力支持该目标创造了条件,而各级市场和经济参与者都将注意到这一信息。

相比之下,名义GDP目标设定,在当前情况就变得特别有用,提供了其倡导者长期鼓吹的那些好处之外的其他优点。首先,在英国等央行目标由政府决定的国家,基于2021年和2022年名义GDP趋势的新目标,可以直接推动经济复苏。

作者Jim O'Neill是高盛资产管理公司前董事长、英国前财政部长,现为英国查塔姆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主席

支持设定名义GDP目标的人认为,通胀这类消费者价格目标过于狭隘,对央行所服务的社会作用不大。而且,从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到美联储的各大央行,确实也在使用与实体经济挂钩的额外目标,来作为通胀目标体制的补充,比如美联储就明确承诺,在实现价格稳定的同时追求“充分就业”。

自从西方中央银行于1990年代初,开始设定通货膨胀目标以来,一些经济分析家,尤其是英国《金融时报》的塞缪尔·布里坦(Samuel Brittan),就不断呼吁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作为目标才是更好的做法。作为衡量一个经济体所有产出或支出的数值,名义GDP体现了一国实际经济产出,与其相关价格或成本的结合。

然而,更重要之处,在于央行其实一直未能实现其通胀目标。在过去20年的日本,以及2008年以来的大多数西方国家,持续低迷的通胀,不温不火的增长,以及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状况,不仅削弱了央行的信誉,还引发了人们对它们是否仍在发挥有益作用的质疑。

随着2019冠状病毒来袭,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在对第一季度GDP作出初步估算后,许多国家的数字都比预期要差,令人担心第二季度的数据是否会更加惨不忍睹。正如许多评论员所指出的,因封锁措施导致的经济活动下降,可能引发自19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收缩。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市场分析师警告说,本次衰退后的任何复苏,再怎么样都是微不足道的。


尽管如此,在有正式通胀目标授权的央行中,全面的名义GDP目标设定一直遭到抵制,主要原因有二:首先,人们普遍认为,只要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有滞后影响,设定名义GDP目标将产生过度反应。由于未能涵盖滞后时间,此举可能导致通胀失控。但是这种假设其实是1990年代初的产物,当时的货币政策还遵循着前几十年的传统,允许出现长达两年的滞后效应。

这种担忧虽无可厚非,但却不一定是正确的。世界各地的央行已竭尽所能,几乎拿出了所有可以想象的政策应对措施,以防经济滑入深渊。当涉及长期复苏时,它们还是不可避免地得重新考虑其政策目标。毕竟,基于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传统通胀目标设定,在可预见的未来,已不太可能起到任何作用。

其次,在过去,GDP数据要等到计算得出之后数周,甚至数月方才发布,这限制了对这些数据的使用,因为它们已失去时效。但这种论点即便在2019冠状病毒危机暴发之前,都已经变得毫无讨论意义。今时今日的数据分析已大为改进,一些国家的每月GDP估算值非常准确,还有众多专业预测者不断发布其他各式各样的高频指标,即使按周来计算GDP也并非难事。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20.

英文原题:It's Time to Target Nominal GDP

此外,随着各财政当局的慷慨解囊(我认为这是适当的),政府债务正飙升至三个月前谁也无法想象的水平。通过设定名义GDP的目标,央行可以提供一个管理这一债务的新框架,并为未来的预算决策,提供关于开支削减和增税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