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述的迪奥马鞍包,能造成社会影响力的不完全是其经久不衰的设计,而是网络社交媒体的推动力量。迪奥与活跃在Instagram等社交平台的名人合作,使其知名度和传播度的扩张轻易而迅速。这一股来自过去的力量,展现的是不同于今天快速消费和高街时尚的风情和韵味。以此20年前大多数只出现在杂志和电视等主流媒体的马鞍包,因为科技的改变,重生成为当代的经典。

修复、重映、翻拍、续作,把观众尘封的回忆重新带回影院,似乎是近年来电影界的一个潮流。迪士尼(Disney)于今年上映其1992年动画电影Aladdin(《阿拉丁》)的真人版翻拍,于2018年底推出其1964年电影Mary Poppins(《欢乐满人间》)续作;1937年美国电影A Star is Born(《一個巨星的誕生》)于2018年被重拍第四次,由卡卡女神(Lady Gaga)主演……这样的例子,两三个段落怕也举不完。

事实上,若仔细咀嚼“经典”二字,不难发现这个在艺术界惯用的概念,却是在电影和时尚等以追求创新和潮流为中心的领域,得到了更多的叙述。就像不同的乐团横跨百年演绎同一首莫扎特的交响曲,并不会成为新闻,同一个题材的电影,却会在每一次翻拍都同样夺人眼球。

所以怀旧的意义,大概并不只是唤回一模一样的作品记忆、经典,毕竟时间并不是一个循环的存在。同一个作品再现,不同的是其再现的微观个人经历,以及宏观社会背景。

宣传海报既出,因为怀旧感伤而落泪的人不少。当年宫崎骏凭着此片得奖,而在亚洲乃至世界声名远扬,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里,就多了千寻和白龙的冒险,金瓦红墙里的汤屋鬼神,和无数关于爱亦关于成长的思考。

由此看来,试想很多电影之外的产业所带领的潮流,似乎也都在迎合甚至利用我们对事物的怀旧之情。2018年,法国时尚消费品牌迪奥(Dior),凭借重新推出其18年前停产的马鞍手袋(saddle bag),再次在时尚界掀起潮流。其中尤其盛行的是以迪奥的字母商标印花的样式,将盛行于90年代的商标印花风潮推陈出新,带动的不仅是品牌零售商店快速增长的销量,同时也让分布全球各地的二手古着店再度回归大众视野。

从社会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无非是电影业利用人性对往事的怀念来赚取票房的手段。因为比起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人总是认为在逝去的童年和青春里,才有最天真快乐的时光。这样的说法确有不少科学理论支持。比如美国神经学家罗伯特·萨波斯基(Robert Sapolsky)就指出,我们对音乐和其他媒介的喜好,大多在我们的青少年和20岁前期形成,因为那是大脑最善于拓展新事物的时期。是以之后的年久日长里,对新兴潮流的感知,总不如年轻时来得敏锐。

然而单纯从追求利益的角度理解当今的怀旧复古现象,似乎并不足以完全阐释作为观众和消费者,我们看见回忆重现眼前时,内心情感的交织和暗涌。儿时看《千与千寻》,会醉心于游走在汤屋里各路鬼神的魔法,也会幻想自己若像千寻一样被夺去了名字,还会不会记得去拯救变成猪的父母;而今得以重温之时,曾经的学堂少年已然漂泊四海,宫崎骏细腻的笔触和紧迫的情节依然令人着迷,最感慨却是从前并无感触的一个情景:白龙终于在千寻的提醒下,想起远离多年的故乡和自己的真名,便龙鳞翻飞,幻化人形,欢喜的泪水如露珠在月夜飞散入海,也潜入作为观众的我们逐渐懂得乡愁,逐渐懂得长大的内心。

也许人类的确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爱看闻所未闻的银幕故事,爱穿与众不同的新潮时装;只是也必须要承认,无论我们如何忙于推着时间向前,也会希望在一些看似陈旧的回忆里缓下脚步,倒不是为停止于来时之路,而是为继续向着无尽远方,风雨兼程。

(作者现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硕士二年级,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学,文学和时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