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半来,还可从蔡英文讲话中对大陆的称谓,清晰观察到蔡政府对大陆态度的变化。在5·20就职演讲中,蔡英文使用了15次中性的“两岸”和“对岸”,没有使用蓝营常用的“中国大陆”,也没有使用绿营常用的“中国”。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在2016年5月20日的就职演讲中,蔡英文对两岸关系展现善意。尽管没有提到“九二共识”,但对1992年两岸求同存异的政治谈判给予尊重。蔡英文呼吁,在九二政治谈判求同存异历史事实、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两岸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成果,以及台湾民主原则和普遍民意四大政治基础上,展开两岸良性对话,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在2016年的“双十节”友善演讲中,“两岸”和“对岸”出现了21次,而“中国大陆”却破天荒出现了两次,没有出现“中国”。到了2017年的“双十节”演讲,“两岸”出现了14次,“中国大陆”却没有再出现, “中国”也仍不见出现,用词上似乎回到了就职演讲中的中性立场。

2018年是蔡英文大陆立场剧变的一年。这年的“双十节”演讲,之前演讲中常出现的“对话”“合作”“善意”等词汇已经统统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谴责和警惕。她认为,中国试图挑战区域现状的作为,已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她指责对岸对台湾的文攻武吓和外交打压,既伤害了两岸关系,也挑战了台海的和平稳定。她还列举美国、欧盟和日本,对台湾民主价值的力挺,以及对大陆恐吓打压台湾的谴责和遏制。

四个“必须”和三个“防护网”的直白表述,以及对习近平喊话的断然回应,蔡英文政府表现出此前从未有过的干脆。这说明,蔡政府与对岸已经撕破脸皮,对大陆政府也已不抱任何希望。

2018年的“双十节”演讲,蔡英文六次提到“中国”,一次“中国大陆”(因与香港同时出现,为区分而使用),三次“两岸”,两次“中华民国台湾”。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占据称谓的主导。此外,蔡英文开始使用“中国”和“中华民国台湾”来描述两岸关系。

2019年的元旦谈话,蔡英文对抗大陆的政策更加系统,口吻更加决绝。她认为对岸介入台湾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是台湾目前最大的挑战。她呼吁对岸必须正视中华民国台湾存在的事实;必须尊重台湾人对自由民主的坚持;必须以和平对等的方式处理歧异;两岸谈判必须由政府或政府所授权的公权力机构坐下来谈。此外,她还提出针对大陆的三个防护网:即民生安全防护网、资讯安全防护网和两岸互动中的民主防护网。而在习近平发表讲话后,蔡英文迅速回应称,绝不接受“一国两制”,也不接受内涵为“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

蔡英文元旦谈话充满着对中国大陆政权的失望、怨恨和敌视。如果结合她上台后的历次重要讲话,就不难发现蔡政府的两岸政策,两年半来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上台之初的小心翼翼不得罪大陆、期盼良性对话与沟通,到逐渐失望和失去耐心而转向对抗,再到当下的仇怨和全面提防。

2017年恰逢两岸交流30周年,在这年的“双十节”演讲中,蔡英文对两岸关系仍然抱有善意和期待,字里行间也没有出现对大陆的半点恶意。她呼吁双方秉持求同存异的政治理念,期待两岸共同寻求互动新模式,不走对抗老路。不过,演讲中涉及两岸的篇幅已经有所缩减,她也坦承,政治立场的差距造成了两岸关系的波折。

(作者是安邦智库国际关系中心研究员)

在2019年的元旦演讲中,五次提到“中国”,一次“中华民国台湾”,18次“两岸”和“对岸”,完全不见“中国大陆”的踪影。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四个“必须”的系统论述中,蔡英文已经将“中华民国台湾”与“中国”并用,来正式称呼两岸之间的关系。

同年的“双十节”演讲,蔡英文延续了就职演讲的立场,并对大陆释放其能够忍受的最大善意。除了再次强调尊重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蔡英文还首次提出两岸应该“维持现状”,并宣称台湾不会重走与对岸对抗的老路。她还呼吁两岸要展现智慧和弹性、放下历史包袱,“尽快坐下来谈,只要有利于两岸和平发展,有利于两岸人民福祉,什么都可以谈”。蔡英文甚至说,台湾愿意在区域基础建设及多边经贸合作方面与对岸合作,共同树立“历史的里程碑”。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蔡英文上台后首次选择在元旦发表正式谈话。谈话内容除了誓言拼经济和民生,大篇幅内容聚焦于当下的两岸关系,这在蔡英文以往的历次重要讲话中并不常见。很显然,蔡英文的元旦谈话与习近平的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讲话,有“打擂台”之意。这在过往的两岸宣传交锋史上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