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菱形包围圈”

(作者是退休报人)

日本企图利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框架,扩展为“印度太平洋战略体系”过程,再转化为牵制中国、抵消“一带一路”影响的战略框架。从西方的战略角度来看,它确实是个厉害的战略。也许是不幸,美国出现一个罕见的非典型总统,日本又选择了一个执迷不悟的首相继续执政,不论“印太战略”如何犀利,也只能当个生不逢时的新生儿来看待了。

印太战略框架,明显是美日谋划已久的围堵中国战略。特别是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神速发展之后,印太战略不仅是地缘政治型的围堵计划,也是抵消“一带一路”影响的对冲计划。问题是,如此庞大的战略计划,安倍政府为何却要对它动手术,或是要淡化其作用呢?

安倍政府庄重其事修改“印太战略”的称呼,正值一来安倍从北京凯旋归来,二来南下新加坡、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出席多国首脑会议,三来目前不仅是国际关系大变革时期,亚太国家关系大动荡的高峰期,更是安倍经营印太战略多年后,前途彷徨又不知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网11月14日的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11月12日举行的政府与执政党联络会议上表示,日本“为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构想,希望与参加国携手向国际社会释放强而有力的信号”。

一、印太战略本身就存着先天的缺陷。所谓围堵中国,过去美国和日本因垄断了东亚的资源,在军事、政治、经济到社会都要靠外援的情况下,大部分亚洲国家不得不对美日言听计从。现在,中国崛起、亚细安壮大,加上俄罗斯的插手,亚洲已经相对成长。虽然美日已给印度戴了高帽,让这个围堵中国计划以“印度太平洋”当先峰,印度却担忧因此而惹祸上身。围堵战略显然已经失去了时效。

二、日本已经感受到腹背受敌的威胁。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日本不仅在亚洲有孤掌难鸣之无奈,更有在西方世界孤立无援的困扰;而至今最为严重的冲击,却是特朗普的特意孤行、美国优先政策下的牺牲,以及世界的群龙无首和混乱。

2013年,中国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其影响经由太平洋、印度洋、中近东,远及非洲、欧洲等地。这冲击了日本,更影响了世界。

三、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放缓组建印太战略体系的步伐,无疑是个务实的姿态。而将刺耳的“印太战略”改头换面成印度能够接受,东南亚国家也能忍耐的形态,不仅较能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也是比较可行的方案。当然,这也是有利于安倍扩展其外交活动,继续在美国与中国之间左右逢源的唯一办法。

“印度太平洋战略”,有人说是日本的倡议,也有人说是美国的发明。其实,早在2012年安倍第一次出任日本首相时,便提出了由美日印澳联合组成“菱形包围圈”以抗衡中国的建议。这便是“印度太平洋战略”的雏形。

此谈话出现一个新词,显示日本政府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又有了变化。那就是以含糊其辞的“印太构想”,取代咄咄逼人的“印太战略”用词。

2015年,美国国防部正式提出“印度太平洋战略”。对此,安倍便紧跟而上。到了2016年,安倍与印度总理莫迪会谈后所发表的公报中,便首次使用了“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概念,印度开始成为网罗对象。

日本曾经幻想,利用“印太战略”也能与中国建立“接点”。安倍的智囊、东京大学教授川岛真就曾在10月3日《联合早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透露,“自由开放的印太政策”(FOIP) “不一定就是排除中国的框架”,因为只要中国接受安倍所提参与“一带一路”条件,“一带一路”与“自由开放的印太政策”之间就会出现接点。换言之,印太战略可转化为“向中国提出条件,促使中国让步的框架”。

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出访亚洲五国时更宣称,“将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与盟友的合作机会,力争成立一个本着自由、公正与互惠的印度太平洋地区”,所谓“印太战略”的框架也就成型了。不过,印度依然无动于衷,庞大的印度洋太平洋包围圈还是个有名无实的虚拟框架,却成了日本六大外交支柱之一。

所谓“战略”(strategy)与“构想”(vision),虽是一字之差,但它所包含的意义却千差万别。正如《日经》报道的解释,“战略”一词是军事用语,会令人产生“战胜对方”的感觉,容易引起中国的警惕,也令亚洲各国多所顾虑。将“战略”改为“构想”,除了可避免陷入中国警惕的框架,甚至可令接近中国的亚细安成员国免除顾虑。

生不逢时的战略框架

目前基本上有三种看法:

由于美国的单边主义、特朗普的退群行动,包括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肆意通过关税政策破坏自由贸易体系,不仅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连盟友日本也感到无所适从,这使得日本产生了需要积极寻找后路的危机感。为了自保,安倍访华不仅放低姿态,更设法寻求各种妥协,包括将日本的对华政策主动“从对抗转化为协调”,并宣称要积极改善两国关系。

力图抵消“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