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把莱佛士铜像从政府广场(Padang)原位置(自1887年6月27日就在此)移到现位置维多利亚纪念堂前,是百年庆典的主要活动之一,揭幕仪式在当天举行。这就是《叻报》所报道的“坡督命驾至域多利亚大会堂(维多利亚纪念堂)下,向籁佛勳爵(萊佛士爵士)铜像行开幕礼”。

是到了总结这个时代和理顺历史脉络的时刻。新加坡历史就如新加坡美食“Rojak”(罗惹)一样,杂果、蔬菜、酱汁混肴,伴出其特有的新加坡风味。新加坡历史和世界各地的移民,以及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欧亚的移民史是分隔不开的。新加坡除开埠200年外,还有什么重要的史料可以发掘?

2019年2月6日,新加坡将迎来历史上的盛事:开埠200年。一个专门负责200年庆典的工作小组已成立,随着开埠纪念庆典筹备工作展开,国人对新加坡历史的关注热度有所上升。新加坡历史到底是200年还是700年,又成了热门话题。

如果说新加坡开埠100年留下的是《新加坡百年史》及《新加坡华人百年史》,那开埠200年又应该留下什么东西呢?当我们致力于提升国人重视“文化遗产”意识之际,是否也应该留下一些“文化遗产”给后世子孙?

际此开埠200年,应该好好地正视新加坡历史与这些移民的关系。只有给新加坡历史一个正确定位,恢复历史原貌,才能建立自信,才不会把历史问题视为敏感问题而有所困惑,并纠缠不清。

委员会认定新加坡百年庆典最有意义的活动,应该是设立“新加坡教育基金”(Educational Fund of Singapore),以实现当年莱佛士设想创办马来学院(Malay College)的愿景。

1819年2月6日,莱佛士与天猛公(Temenggong)签约,准许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在这里设立商港。这是新加坡历史的转捩点,从此新加坡逐步成为繁华的国际港口,2月6日也就成了新加坡的开埠日。

因此,莱佛士一开始就把新加坡定位为商港。经济第一,商人至上的价值观从此形成,一直延续至今。

英国不愧为老牌殖民主义者,当年他们就意识到,开埠百年庆典必须留给后世一些值得永远纪念的东西。在这种思维引导下,才有今天的莱佛士铜像、国大及《新加坡百年史》(1921年出版)、《新加坡华人百年史》(1923年出版)等不朽的英文巨著。这些都是百年庆典的产物。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这项计划分三阶段进行。首先是开办高等技校,其次是创设科学与文学大学学院,最终发展为可以颁发文理科学位的完整大学。以“新加坡教育基金”所创办的莱佛士学院(Raffles College)于1929年正式开幕,这就是马来亚大学的前身,也即是今天的新加坡国立大学。

如果说新加坡开埠100年留下的是《新加坡百年史》及《新加坡华人百年史》,那开埠200年又应该留下什么东西呢?当我们致力于提升国人重视“文化遗产”意识之际,是否也应该留下一些“文化遗产”给后世子孙?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事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发展,这才不失庆祝新加坡开埠200年的意义。

殖民地政府庆祝开埠100年的目的,不外是纪念莱佛士的丰功伟绩。作为《爪哇史》的专家,莱佛士的确是一位杰出的学政人员。他通过对本区域历史研究,知道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在他到来之前的500年,这里已是一个繁荣商港。当时中国正值元朝,时称“单马锡”的新加坡已和中国泉州通商。莱佛士开埠新加坡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才找到这个根据地。开埠的意义在重启古代新加坡的繁荣。

百年庆典在1919年2月6日举行。《叻报》对当天活动有详细报道:“昨为本坡百周纪念大典,全埠休业,悬旗庆祝。是早七点五十分钟,坡督命驾至域多利亚大会堂下,向籁佛勳爵铜像行开幕礼。铜像之傍,有海陆军两队环绕。坡督演说毕,将围罩铜像之绢簾揭开,军乐大奏。时中西绅商之致祝词花圈以表敬意者,为数甚多,极为热闹。迨至下午,跑马埔处,则陈列战舰炮垒,及各式玩具,举行庆祝大典,观者人山人海。马车、手车及摩打车,络绎而往,不绝于途。入夜则大放烟花,五光十色。电车为利便游人往来之故,昨夜行至三四点钟而后已云,亦可谓空前未有之热闹矣”。(见1919年2月7日《叻报》报道《恭祝百周纪念之热闹》)

时间悠悠,又是100年。进入第二个100年的新加坡,经历了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二次世界大战、援华抗日运动、反帝反殖斗争、独立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新时代。

擅长新加坡古代史研究的柯宗元在《海峡时报》为文指出,新加坡历史从14世纪的单马锡、15世纪的马六甲苏丹王朝、19世纪莱佛士开埠,及至1965年独立建国,走到今天,己是“第四轮的政权更迭”(four circles settlement),“当前趋势,似得靠中国市场及其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开埠100年的前一年,即1918年,当局成立了一个以殖民地高级行政官麦士威(William George Maxwell)为首的15人“百年纪念委员会”(Centenary Memorial Committee)。委员会成员来自各族群代表,其中包括林文庆医生及历史学者沃尔特·梅克皮斯(Walter Make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