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江獭(smooth-coated otter,又称滑獭)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易危物种”。它们在新加坡等宜居城市与人类共存,可能是这一物种赖以生存的救生索。
国家公园局
吕福明博士
我们在改善自然空间方面所做的努力,拉近了野生动物与人类的距离。野生动物管理在促进人类与野生动物在“大自然中的城市”共存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与绿地近在咫尺。公园局在管理野生动物方面,采用了以科学为基础的整体方法。
我们对野生动物种群展开调查和研究,以了解野生动物在全岛各地的分布情况。这些研究使我们能够监测野生动物种群的变化,并分析影响野生动物活动范围的栖息地和景观因素。这项工作还让我们得以确认须要保护的区域,并在人类与野生动物可能发生严重冲突的地点,制定缓解和管理冲突的措施。
新的《野生动物法令》于2020年6月1日生效后,公园局也对顽固的喂食者采取执法行动。首次喂食野生动物者将面对最高5000元的罚款,重犯可被罚高达1万元。
水獭并不会啃咬树木。陈俐颖指的可能是不生活在新加坡的河狸。
公园局也严厉看待喂食野生动物的行为。蓄意喂食或不负责任地丢弃食物,会改变野生动物觅食的自然习性,使它们习惯于人类的存在,并依赖人类作为一种容易的食物来源。这导致野生动物更倾向于接近人类获取食物,并可能导致它们冒险进入市区寻找食物。如果野生动物因不断喂食而变得具有攻击性,为了维护公共安全,可能不得不将它们人道毁灭。
虽然水獭以不同水域的鱼类为食,但我们注意到,水獭也会到其他地方觅食,让鱼类的数量再次增加。就像在野外一样,在新加坡这样的城市环境中,水獭的数量会自然地得到控制,比如通过竞争和幼崽死亡。
除了采取执法行动,公园局还与其他公共机构,以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非政府组织和学术机构紧密合作,就包括喂食在内的野生动物相关问题教育社区。例如,公园局加强了我们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在全国展开了“对喂食野生动物说不”运动,通过在喂食热点设置教育标志、立牌和海报,提高人们对喂食野生动物的有害影响的认识。公园局还将与其他机构一道采取措施,确保公共安全不受影响。
新加坡在展开绿化之旅时,最初的目标是尽快绿化全岛。绿化策略随后发展为通过种植开花乔木和灌木,来增添色彩。近年来,国家公园局在恢复栖息地方面采用了亲自然设计,并让社区持续参与我们的绿化工作。
要将新加坡打造成“大自然中的城市”(City in Nature),就须将自然融入我们的城市结构。尽管高度城市化,新加坡还是拥有广泛的生物多样性。持续进行的栖息地复原和物种复育工作,使国人得以观赏到一度罕见的稀有物种,如现在随处可见的冠斑犀鸟(Oriental Pied Hornbill)和裳凤蝶(Common Birdwing)。
重要的是,公众要从远处观察野生动物,切勿接近它们,特别是当有幼崽在时,成年动物会为了保护幼崽而变得具攻击性;也不要喂食野生动物。这一守则也适用于其他野生动物,如野猪、猕猴和犀鸟。
野生动物管理高级署长
答复
谨答复《联合早报·言论》于2月25日刊登的陈俐颖读者评论《把动物放入城市环境是扭曲天然生态》和《联合早报·交流站》于3月4日刊登的黄成春读者投函《严禁人们喂野生动物》:
“大自然中的城市”将使社区能够通过积极管理环境,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公园局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产生一种与自然共存的新生活方式,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富有爱心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