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在冠病疫情暴发之前,本地的就业岗位已远远大于本地劳动力人数,所以有些行业、企业、部门里的本地人难免会是少数。有些人会倾向转到本地人较多的地方工作,长久下来造成恶性循环。纵使这些企业有心要招聘本地人,本地人可能也待不长久。这就增加了营运成本。

其三是文化上的差别。本地人大多数受儒家文化影响,比较含蓄,较少主动向上司表达意见,上司却可能因而误以为本地人对工作比较不上心,甚至能力不比外来人才。

除了提高外籍员工的薪金门槛,和警告一些违反条例的企业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我认为,问题的根本是我国经济长期无法减少对外来投资的依赖。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加强发展本地企业的愿景,但过了那么多年,这个策略并不是很成功,甚至近年来有很多本地企业卖给外资。

有些人认为我国市场小,限制了本地企业的规模;但芬兰的人口和我国差不多,芬兰的诺基亚在退出手机制造后,已成功转型为5G器材的领头羊之一。我认为,由于我国吸引外资太过成功,因此本地企业吸引不到人才,发展不起来。

吴俊刚在文章《新加坡的绝地武士团》(见9月2日《联合早报·言论》),提到我国吸引外来人才以提升本地人才。为何在实践过程中,却会让“外来军团”反宾为主?答案便在林明辉的文章《外来劳动力与人才如何合理分配》(见9月7日《联合早报·言论》):因为唯才是用,外来人才能让企业的效率和利益最大化。但人们不禁要问,新加坡是世界上公认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为何本地人才却竞争不过外来人才?

其二,要能被训练成绝地武士,也需要有一定的天资。许多外来人才的国家人口基数大,天资高的人肯定比我国多许多。只要一小部分来我国,本地人便难与他们竞争。

这中间有几个因素,让外来人才与本地人才竞争时有一定的优势。其一,外来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之间,会比较倾向于前者。他们在本地的生活圈子较小,有家庭的也多数有全职家庭主妇的妻子,所以能投入更多时间在工作上,工作时就会显得比本地人积极。

我国应该检讨在吸引外资和发展本地企业之间求取平衡。在吸引外资方面,我国应该更有选择性,确保这些外资培养本地的绝地武士,甚至绝地大师,同时能带动本地企业的发展。一些调整可能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短期里缓慢下来,但对长期发展是好的。

有些人恨铁不成钢,认为本地人竞争不过外来人才,是这些人自身的问题。然而,在一些大环境的结构性问题面前,不一定能通过再培训来解决个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