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早年为打入好莱坞付出了许多努力,虽然小有成就,但毕竟还是个外人。近年随着中国影视业蓬勃发展,成龙的事业重心已经完全在中国国内。
我心目中的“鱿鱼效应”,应该是根植于东方价值的。在东亚和东南亚较发达地区,韩国已逐渐西化。日本因为经济衰退,文化发展也已经没有起色,难以再有黑泽明这样级别的影视人物。香港、台湾、新加坡市场太小,难成气候。因此这东方的“鱿鱼效应”,只能寄望中国了。
第三,丑化穷人。在《鱿》剧里,穷人被描绘成自私自利,毫无理性,为了钱连生命都不要。如果说参与者在第一个游戏之前不知道失败便会被杀这个情节还可以接受,他们之后选择回去继续玩游戏便太过荒谬了,简直是零智商。纵使是欠债,国家有法律保护欠债人,根本不至于连生命都不要。
首先,韩国国内市场有限,影视业过度扩张容易内卷。因为各种原因,韩国影视在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最大市场的发展有限;其他东亚和东南亚的市场规模又太小。第二,创作题材不足。韩国影视多围绕家庭伦理或爱情。这可能是因为韩国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社会不够多元。所以,韩国影视要更进一步发展,便须对准欧美市场。但要打开欧美市场,便要迎合西方人口味,甚至要超越西方人的标准。我观察到,韩国一些影视作品出现了以下的趋势。
其实《鱿》1.11亿流量在中国国内是平淡无奇的。中国国内的热播剧,动辄就是几十亿的流量。说到文化输出,中国剧在东南亚一带是挺受欢迎的,有些还被翻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日渐强大,文化自信心提升,会创作出更多高素质的影视作品。将来中国市场和西方市场会旗鼓相当,中国无须迎合西方口味,反而会有更多人迎合中国口味。
有些人认为这些剧批判了社会问题。我认为纵使这是制作人的宗旨,但是所使用的艺术手段简单粗糙,追求感官刺激,剧情过于负面,观众反而会忽略了制作人所要表达的社会问题。不久前中国剧《小舍得》也批判中国的教育问题,但手法正面细腻,引起中国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引发后来的教育改革。
其实多年前的西方电影《饥饿游戏》的题材和《鱿》相似,也是游戏失败便会被杀。但《饥》并没有依赖血腥画面以达到故事效果。这也反映了西方影视艺术还是更胜一筹。
首先,渲染血腥、暴力和色情。西方影视有这些元素已经是常态,有时甚至是生搬硬套。譬如近日我观看了一部美国喜剧《教授》(The Chair)。我以为剧情只是围绕大学教课,可以放心和小孩一起观看。那知突然出现色情画面,吓得我急忙找电视遥控器停播。《鱿》便充斥了大量血腥画面,也硬生生加入情色段落。
近数十年,随着韩国经济腾飞,韩国影视篷勃发展。韩国的确制作了许多高素质的作品,带动潮流,为亚洲影视业建立高标准。但韩国影视的发展似乎到了一个瓶颈。
作者是本地会计师
第四,矮化东方人。这些影剧都把韩国描绘成社会黑暗,官员腐败,官商勾结,普通民众愚昧无知。《鱿》剧更是加入了贩卖器官的情节,坐实了西方这方面的造谣。西方人看了这些剧后,增强了他们认为东方社会愚昧落后,没有自由人权,民众缺乏独力思考能力的这些偏见,让他们更加有优越感。
文化视角
过多像《鱿》的影视作品会增加社会矛盾,造成社会普遍缺乏信任,失去动力。这些剧就像炒粿条,吃起来有快感,但吃多不好,过度会生病。
陈女士提到了中国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都是宣传片,无法走出国门。其实中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国外市场可有可无,中国不须要为了开拓国外市场而迎合外国人的口味。许多人梦想打入好莱坞,说白了还不是为了赚更多钱。但要进入好莱坞,你就必须迎合它。
去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的《寄生上流》也丑化穷人。影片里的“寄生”家庭,四个成员都身体健康和有技能,在韩国这么富裕的国家,到便利店打个工也不至于生活那么困顿。影片就是要把穷人描绘成懒惰,只会投机取巧,没有道德底线。
第二,邪恶化政治人物和富人。除了《鱿》,我近日看过的几部韩剧如《恶魔法官》《窥探》《顶楼》,都把这些人物描绘得非常负面。西方人崇尚自由,大都不信任政府。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也加深西方民众敌视富人。邪恶化这些人物,便能让普通西方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在这些影视作品中得到释放。但西方影视对这些人物的描绘却相当平衡,如美国总统在美国影视里大多是正面的。
《联合早报》上海特派员陈婧在10月14日的文章《中国需要“鱿鱼游戏”吗?》中,提出了希望中国也能出现一部像《鱿》这样国际火爆的影视作品。但这应该会是一个迎合西方人口味,还是一个根植于东方价值的“鱿鱼效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