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后,我考上了南洋女中。当时的南中,学生不能留长发。我们虽然常抱怨这个形象很老土,但朴素的打扮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学习上,无须为长发的打理与装扮花心思。校训“勤慎端朴”强调的朴实无华,符合我家一贯的教诲。

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富养”,比起物质上的“富养”,应该更重要。

记得以前母亲买鸡饭,总把鸡肉给我们,自己吃白饭。

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自然从未想过“富养”孩子,也觉得难以接受。

我小时候家境较贫困。父母学历不高,工资低,母亲为了补贴家用身兼三职,还要未雨绸缪,准备哥哥和我的大学学费。母亲自己省吃俭用,却把最好的留给我们兄妹俩。

只要身为父母的我们能掏出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聆听孩子的心声,他们自然会有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变得更有自信、更有想法。

读了《联合早报·现在》2月7日刊登的白薇秀文章《孩子要“富养”》,让身为母亲的我感触良多。

恰恰相反,当自己没有很多,却依然能体恤他人,分享自己的“福分”时,才是真正的大方。

物质上,我确实没有很多,但现在回想起来,却也想不到任何一件自己极度期盼,却因家境贫困而无法拥有的东西。回忆里都是与家人度过的快乐时光,如与父亲到海边挖蚶、与母亲第一次到“春到河畔”的经历。

对于自己五岁的女儿,我的育儿方针是要她懂得“惜福”。不论是通过童话、翻阅报章,或电视节目,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都能用来教育孩子“幸”与“福”的概念,也可以教导孩子奢侈欲望与基本需要的差别。

孩子不须拥有一篮子的玩具,才会学习大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