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9日,人力部首次公布男女收入中位数差距(Adjusted Median Gender Pay Gap)的调查报告,发现同样年龄、学历、职业、行业以及工作时长的男女,2018年收入中位数差距为6%或342元。
没有公平对待本地求职者的雇主,将面对更重惩罚;就算年龄、学历、工作性质相同,女性在本地的收入仍比男性少6%——乍看之下,这两个课题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
男女为何从事不同职业呢?一是女性须相夫教子,倾向于提供更多灵活安排的工作。其次,如果一些职业只适合男性的观念不变,女性或一开始就不会攻读相关课程,也就无法争取这些工作岗位。
换言之,外籍员工尤其是外籍专才具“缓冲功能”,引进他们有助新加坡劳动队伍逐渐做好准备,迎接更大挑战;而数十万名不在劳动队伍里的娘子军,假以时日或可成为替代外籍员工的一股力量。
歧视本地人的雇主若虚报曾公平考虑所有人选,也会被控。星期二当天,就有雇主因向人力部谎称已面试了两个新加坡人才决定请外国人,在新的公平考量框架下被控。
先说违例雇主惩处更重的课题,人力部长杨莉明上周二宣布,没有公平对待求职者的公司,一年里不得再雇用新的外籍员工,限制令原本是半年。在限制令期间,雇主也不能更新现有外籍员工的就业准证。
提供灵活工作安排、妥善的托儿和托老服务显然是一些做法,多个机构也透过颁发奖项给杰出女性,并且提供职业咨询与辅导等,吸引女性加入她们较少涉足的行业。接下来仍须加大力度的,就是改变思维,进一步打破职场性别歧视的“玻璃天花板”。
但外籍员工政策的调整,不能单从政治角度出发。诚如贸工部长陈振声在国会上所说的,引进外来投资时,国人因为缺乏相应技能或经验,无法立刻争取到薪酬最高的工作;与其担心国人因此觉得不公平而放弃项目,不如先落实投资,再帮助国人提升技能以胜任薪酬更高的职务。
(作者是新闻中心采访副主任(政治))
这是政府继本月1日把服务业的客工比率顶限,从40%调低至38%后,进一步收紧雇用外籍员工的政策。
外籍员工政策向来容易挑起民众情绪,反对党在竞选期间常利用它。在大选脚步趋近之际,相信有不少人会把相关调整,视为执政党过去五年的一项政绩。
人力部“2018年新加坡劳动力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年满15岁及以上的组别当中,有32.3%或109万名居民不在劳动队伍里头,其中女性占了63%(或近69万人),当中的41%主要是因为须负起家庭责任,例如照料家务、育儿以及看护家人或亲戚。
不经调整的男女收入中位数差距则为16.3%。调查发现,男女从事不同职业,男性居多的职业收入中位数增幅,比女性居多的职业来得高,是导致两性收入差距的最大原因。2018年女性居多的两个领域,即一般书记和行政员,实际月入中位数16年来几乎持平;反观男性居多的行销与业务发展经理,月入增幅则接近4000元。
公平考量框架面向收入最高1万5000元的外籍员工,69万名娘子军中,预计有好一部分,日后在职场上可跟外籍员工分庭抗礼;关键是如何释放她们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