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提到,业者须认真探讨资金模式,考虑让患者动用保险和终身护保计划等应付费用,否则设施可能只有富人才能负担得起。
孙姓财务副总裁(45岁)的母亲约两年前被诊断患上轻微的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她说,非常欢迎失智症护理村的概念。“其实很多轻度失智症患者依旧有能力思考、沟通和与他人交流……护理村相信能让患者更自由、且更有尊严地生活。”
他说,失智症患者对颜色、声量、光量等较敏感。例如,他们会认为斑马线的黑色部分宛如一个洞。“护理村从设计方面就得考虑到这些因素,让设施达到真正的亲失智症患者,让他们能放松身心,感受整个环境带来的安全和舒适感。”
林方源说,护理村的概念固然是好的,但其中的一个缺点是患者须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到护理村生活,“这对较严重的失智患者并非易事”。
文告说,失智症护理村试验计划将为夺标者和社区伙伴提供机会,相互合作为居民开办活跃乐龄项目和其他服务。
文告提到,竞标活动将采用“双信封”评估方式,以确保获选的设计概念符合失智症护理村的愿景。
文告提到,护理村将为患有不同失智程度的人提供多一个住宿选项,与现有的居家护理和日间看护服务相辅相成。“我们希望通过试验计划,更好地掌握市场对这类设施的需求,以及失智症病患的社区需求。这将有助日后制定适当的失智症护理模式。”
社会企业赋智亚洲(Enable Asia)创办人之一陈重源(52岁,视觉艺术家)是87岁失智母亲的主要看护。他希望竞标者能开设名副其实的失智症护理村,而不是只聚集患者于一处的另一个护理设施。
新加坡失智症协会对卫生部和市建局要打造失智症护理村表示赞扬,并提到,这将为想要更独立生活,但不希望入住养老院的患者,提供了另一个寄宿式护理选项。
市区重建局和卫生部星期二(16日)发文告宣布,推出直布罗陀弯(Gibraltar Crescent)的两幅地段,让私人业者竞标发展成失智症护理村。护理村将经过特别设计,为患者提供安全、宛如住家的环境,协助他们独立生活。
我国60岁以上国人当中,每10人就有一人患上失智症,85岁以上国人更有半数患病。2018年,我国失智症病例总数约达8万2000起。预计到了2030年,这个数字将突破10万大关。
不过,协会也认为,只要有亲失智症社群和一个具包容性的社会,就地养老依旧可行。“我们需要让失智症患者和他们的看护选择最符合他们需求的最佳安排。”
医疗政策顾问林方源医生指出,本地需要更多创新方案,应对不断扩大的失智症群体,而试验计划是向正确方向迈进的一步。但他坦言,目前要评论失智症护理村的有效性仍言之过早。
受访看护对失智症护理村表示欢迎,但希望护理村能打造出亲失智症患者环境,从设计到服务都以患者生活素质为主,而非只是提供饮食起居的设施。
延伸阅读
根据新加坡管理大学和新加坡失智症协会展开的一项调查,本地失智症患者中逾七成感到孤独和被排斥,也有超过半数认为他们在旁人眼里能力不及常人。73%的受访者,包括患者、看护和公众,同意我国应增设更多亲失智症患者设施。
投标者须分开提交概念方案和投标价格。当局会先根据一组标准,包括整体护理模式是否适合失智者,以及护理计划和服务素质等,对提案进行评估。只有当概念方案成功进入下一轮后,才会按投标价格进行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