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委会中10人是前岛民

书中刊载了1950年代至1970年代岛民的居住分布表,相当完整地收录了岛上270多户华人家庭和45户马来家庭的家族成员名单。这份可说是岛民族谱的珍贵资料正是由揭业贵提供。

乌敏岛是新加坡本岛以外的第二大岛,当地人称之为浮罗敏,又因岛上产花岗岩而被人们称为石岛。根据1970年的人口普查,这个岛当时住了2028人,当中华人近1600人,马来人411人,还有极少数的印度人,总流动人口约4000人。

这本以华文记录岛民故事的书刊未遗漏马来岛民,以马来文记录了岛上马来学校的简史,也同时收录了几名马来岛民的故事。萧孙庆说,岛上的种族和谐,相互尊重是一种优良传统。他记得新加坡发生种族暴动时,当时的马来村长阿里挺身而出,与华人村长林再有商量对策,努力辟谣,让岛民平心静气,和谐共处。

20180622_news_ubin_Large.jpg
萧孙庆(左)1972年迎娶妻子梁雅云时,在岛上设宴60桌。当时基层领袖吴锦俊(右二)在场发言。右一是萧孙庆的父亲萧光抛。(萧孙庆提供)

《情牵石岛·心系敏江》也收录了岛民联婚的名单,上面记录了86对夫妇的名字,但萧孙庆相信联姻的岛民超过100对。

两年前的父亲节前后,萧孙喜想起已离世的父母萧光抛和陈桂梅,想起乌敏岛的岁月,感念父亲当年冒着生命风险开采石矿,母亲辛勤经营杂货铺养活11个孩子,心血来潮想出版一本书来讲述父母的故事。

要编撰乌敏岛历史,没有比前岛民亲力亲为,一起回忆、书写和出版更为合适贴切。由前岛民编撰的乌敏岛新书《情牵石岛·心系敏江》,将在来临星期日的“乌敏岛日”活动上举行新书发布会。

萧孙庆非常支持弟弟编写岛史的想法,因为他也希望乌敏岛的历史能被记录下来。他1972年与妻子梁雅云在乌敏岛结婚时,曾是岛上一大盛事。他家当时办60桌宴席,几乎请遍岛上居民。

书刊图文并茂,共270页,除了珍贵的老照片,还收录了乌敏岛手绘地图,各种证书、成绩册、课本、牌匾、岛民分布记录等。除了介绍乌敏岛历史,新书也详细介绍岛上的教育概况,岛民赖以为生的各种行业如石矿业、捕鱼业、虾池业、橡胶业、种植和家禽业等,当然还包括岛上重要设施如“密西厝”(妇孺诊所)、“吗打厝”(警察局)、联络所、互助会,还有重要节庆与民俗如大伯公诞等,捕捉和反映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岛上生活实况。

石岛地灵人杰,出了不少成功企业家,例如萧孙喜是泉荣基建私人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大哥萧孙庆(70岁)是荣南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弟弟萧勳骅是荣南控股董事经理兼总裁。另外,从事运输业的林楙迪、从事海上运输业的陈积谋和陈源两兄弟、从事汽车音响系统的黄金安,以及前国会议员吴俊刚都曾是乌敏岛岛民。

随着很多前岛民年纪越来越大,这项收集史料的工作也变得更迫切。责任编辑黄和汀(55岁)举例说,他今年5月25日刚走访85岁的前岛民庄添福,没想到三天后,这名硬朗的老先生便离开了人世。

《情牵石岛·心系敏江》一书由乌敏岛前岛民萧孙喜和编委会合作完成。这本书除了收录珍贵的老照片,也详细介绍岛上的教育概况、岛民从事的行业、岛上设施,以及重要节庆与民俗活动等,反映了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岛上生活实况。

这后来衍伸为岛民父母辈的故事,再发展为记录乌敏岛在发展巅峰期的人文历史,更是一部资料丰富的地方志。

编委会中有10人是前岛民,当中一名关键人物是在乌敏岛土生土长、在敏江学校任教数十年,当过两年代校长的揭业贵(80岁)。萧孙喜形容他为乌敏岛的活字典。从敏江学校毕业的学生,几乎都曾是揭业贵的学生,因此他非常了解岛上的人脉历史,和每个家庭的情况,手上还有大量原材料和老照片。

萧孙喜说,他获得大哥萧孙庆和五弟萧勳骅的支持,后来再找六七位赞助者,解决了出书经费问题。之后便成立编委会,开始收集资料和走访前岛民。

萧孙喜说:“有了揭业贵老师的参与,我们解决了至少一半的资料来源。”

乌敏岛早在1828年就出现在新加坡地图上,从19世纪起,岛上的花岗岩便成了新加坡的重要建材。白礁灯塔(1851年)、莱佛士灯塔(1855年)、总督府(1869年)、浮尔顿大厦(1913年)、新柔长提(1923年)等都用过岛上的花岗岩。

这本由乌敏岛前岛民萧孙喜(67岁)发起出版并担任主编的书刊,是由一个12人编委会负责忆述采访、搜集资料、整理和编写的。他们花了两年时间走访超过200名岛民,撰写30多名乌敏岛发展功臣的人生故事,勾勒出这个石岛在鼎盛时期的人文历史。

本想写下父母故事 发展成记录乌敏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