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0_container_architecture_bedroom_Small.jpg
集装箱酒店善用每一寸空间,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个独立艺廊曾获得德国著名出版商Steidl的青睐,获赠超过1000本摄影集,涵盖的题材尤其广泛,从美国当代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 (Robert Frank)到老佛爷卡尔拉·格斐(Karl Lagerfeld)的大作,成为东南亚首个全展示摄影集的图书馆。位于德国哥廷根的Steidl事务所兼印刷厂在出版业界口碑佳,不仅制作严谨,成品有质感。

所谓集装箱熟食中心是将集装箱融入其建筑结构,堆砌出错落有致的格局,里里外外粗糙的装潢散发工业味,和周围的科研办公楼形成对比。美食摊位中,其中六个是特别从美国引进的复古大篷(Caravan),改装为厨房专卖异国餐饮,相当新颖。

20200710_container_architecture_bathroom_Small.jpg
集装箱酒店的设施和浴室装潢可媲美五星级酒店的套房。

在新加坡,纬壹科技城起步谷可谓集装箱点子的萌芽地。除了集装箱酒店和集装箱熟食中心,这里还有24小时的集装箱健身房、集装箱“快闪”展厅等。

宾客一般因为好奇选择入住该酒店,把它当度假屋住上一两晚,远离城市的尘嚣松懈身心。集装箱酒店的另一优势是可以在外办烤肉会,酒店会提供烤肉架和餐具。

正如人不可貌相,集装箱亦如此。踏入这个40英尺长的旅馆,第一感觉是不可思议,所有酒店该有的基本设施皆有,善用每一寸空间,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0200710_container_architecture_exhibit_Small.jpg
 配合影集捐赠活动,Deck当时将其中一个集装箱改造为书籍展区。

或许旧楼用的是岛国非常典型的1970、80年代的旧校舍结构,课室格局显得中规中矩,作为一个艺术场所,似乎缺乏了什么。Block O的设立可谓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增添现代艺术气息。

愈看愈有意思,集装箱竟然能够叠成这个模样,向上的部分如烟囱凸出,向横发展的扎实稳固。从外观无法猜透里头的内容,反而增添神秘感,有进去探究竟的动力。这个名为Deck的异类建筑原来是个新晋的摄影艺廊。

这个称为Art Box的流动性现代版跳蚤市场出现在曼谷,这几年落脚旅游朝圣地恰都恰市集,集装箱并列有序,异常热闹。

集装箱酒店

关于集装箱

集装箱酒店最大的考验是如何利用长型的有限空间打造舒适感,业者佘良昌奇思妙想,采用极简风格以及柔和的浅色调营造北欧的Hygge(简约与闲逸)氛围,也很“无印良品”。

Deck包含两个展览厅、一个图书馆和工作室,另有一个备有暗房设施的独立集装箱,同时附设餐馆。Deck近年来举办过许多摄影展览和影像相关活动,包括新加坡青年摄影大赛,可谓本地的视觉艺术推手。

20200710_container_architecture_hotel_Small.jpg
集装箱酒店体现了集装箱人性化的一面,提供非一般的入住体验。

另一个由集装箱改造的艺术空间是月眠艺术中心 (Goodman Arts Centre) 的 Greenfield Modular Studios(直译绿色模块工作室),亦称Block O,将旧集装箱再循环,打造成艺术工作室。

集装箱熟食中心Timbre+

一向标榜创新的本地饮食集团Timbre于2016年在纬壹科技城起步谷 (JTC LaunchPad@one-north) 开设了集装箱熟食中心Timbre+,展现集装箱的多元化。

集装箱不仅用在运送货物,还变身艺廊、工作室、熟食中心,甚至流动酒店,变换城市景观。作者走访城中多个集装箱建筑,大开眼界。

由集装箱改装成酒店虽然在国外已有先例;然而,当本地的首个集装箱酒店“The Shipping Container Hotel”(船运集装箱酒店)于今年1月开业时,乃是新鲜事一桩,并体现了集装箱人性化的一面。很多人都深感好奇,集装箱酒店有可能像一般客房那样舒适吗?

这里的集装箱漆上涂鸦式的画作,非常亮眼,并为亚逸拉惹区的科研地段增添生气。当年落成时堪称新加坡首个新时代的熟食中心,引起相当大的回响。这里美食荟萃,夜幕低垂时,熟食中心内的中央舞台还有现场乐队表演,注入新活力,动感十足。

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为了更有效地运输物资,便将集装箱标准化,以20英尺定为标准长度,后来因需求推出了40英尺长的集装箱。

和搭建一个新建筑结构比较,集装箱的成本较为低廉,容易组装再循环,也方便移动,一般集装箱的寿命介于10至12年间。

诚然,集装箱营造的工业氛围为整体的参观体验加分,爬上阶梯俯瞰四周也别有滋味。Deck拼凑的集装箱空间让我开了眼界,看到集装箱组装后的多种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此建筑设计由本地的Laud建筑事务所操刀,2015年获颁新加坡“总统设计奖”之年度最佳设计,给予集装箱建筑最大的肯定。(注:阻断措施解封第二阶段,Deck仍未对外开放。)

笔者在解封第二阶段造访,虽然食客能够堂食,中央舞台却仍禁止表演,集装箱熟食中心也未恢复以往的热闹景象,显得黯然失色。不变的是,集装箱上俏皮、幽默且充满魄力的涂鸦;似乎告诉我们,放轻松,最坏的总会过去,一切皆会变得更好。

每当车子沿着岌巴海港 (Keppel Harbour) 行驶时,映入眼帘的是高高叠起的集装箱,画面颇壮观;还有客工们穿梭于铁箱间的忙碌身影,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新加坡的经济脉搏在跳动着,集装箱将岛国和世界接轨,贸易生生不息。

笔者曾在艺术中心的旧楼出席文艺协会的新书发布会,欣慰协会终于有个面积不小的固定会所。当时看到一些艺术家在课室般的空间创作,每人一个单位;对艺术家而言,有个静心创作的斗室夫复何求。

集装箱由美国人马尔科姆·麦克莱恩(Malcom McLean)于1956年发明,同年的集装箱首航从美国纽瓦克港至休斯顿港,从此改变了全球的货运模式,麦克莱恩因此被称为“集装箱之父”。

集装箱艺术工作室 Block O

阻断措施期间,艺术中心暂时不对外开放,意味艺术家无法在工作室创作。从外赏Block O,倒有置身欧洲艺术村的感觉。有画家曾反映,有别于在工业区租用画室,这里阳光充沛,自然光能够提振精神作画。

集装箱摄影艺廊Deck

集装箱酒店能够容纳四名宾客,共有两张折叠式的双人床。其他设施包括无线网络、电视、餐桌、冰箱、微波炉、洗衣机,可媲美五星级酒店的套房,就连浴室的装潢也充满格调。

集装箱创意市集也延伸至岛国,办了三年的Art Box新加坡版,反应出乎意料的好。来寻鲜的潮人串门子般一摊一摊地逛,像个嘉年华会,挤得水泄不通。无奈冠病疫情来袭,恐怕今年无法连续四年举行了。

多年以来,集装箱的主要用处是把货物囤积起来,安全地运输到目的地,实用亦耐用。人们似乎低估了集装箱的其他功能。近年有创意工作者,以及脑筋转得快的起步公司,就相中这些朴实无华的集装箱,打造出非同凡响的另类空间,让人刮目相看。

远的不说,邻近国家泰国就利用数百个集装箱改造为创意市集,一个长形铁箱化为一个摊贩,张罗城中最潮的时尚、饮食、文创品,深受年轻人青睐。

配合当时的捐赠活动,Deck的一个展览厅摇身一变成为供访客浏览千余本书籍的展区,另一个则展示Steidl的设计与印刷过程。虽然是几年前的事了,却是我参观过的展览中,较有诚意且能够对号入座的。

停泊在纬壹科技城的集装箱酒店共有两箱,距离仅几步之遥,内部格局与设施一致。佘良昌说,从开业到阻断措施前的短短数月,酒店的住客率高达90%,接待超过100多位宾客;以二三十来岁的本地千禧一代居多,也有来自美国的游客。

位于蒙巴登路的月眠艺术中心是拉萨尔艺术学院的前校舍,这里汇聚各领域的艺术团体,包括新加坡文艺协会,以及独立艺术工作者。建于2018年的Block O是月眠艺术中心的延伸,一新一旧,相辅相成。

从外观来看,Block O犹如独立个体,脱离艺术中心母体,数十个集装箱组合起来,彰显个性。Block O包含11个艺术工作室,也充当展览及工作坊场地。正如名称中的greenfield, 这个集装箱艺术空间坐落绿色草坪上,部分结构种植藤蔓植物,绿意柔化了集装箱的钢骨结构,同时也开了窗口,看似房子,隐约看到里头的内容,有温度。

新加坡也受益于集装箱的货运,岛国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成国际贸易枢纽,来自全球各地的集装箱在此转运,推动经济,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奈何冠病疫情来袭,酒店业首当其冲,所幸新加坡旅游局已批准集装箱酒店接受“度宅假”(staycation)预订。想必未来的旅游趋势将以在地游为首选考量,而集装箱酒店就能相互衬托,提供非一般的住宿体验。集装箱酒店也不局限于固定的地点。业者希望未来能以“快闪”形式把其酒店带到牛车水、小印度、虎豹别墅等旅游区,客人入住的当儿,能融入周遭环境。

笔者首次接触集装箱建筑是在四年前。一个炎日的周末午后路过布连拾街 (Prinsep Street),被一个堆砌得高高的黑色集装箱结构吸引,乍看误以为是一个在施工的建筑工地,不禁驻足欣赏。

集装箱建筑在全球蔚然成风,各领风骚。除了市集,新加坡还有不少功能不同的创意集装箱建筑,从艺廊、熟食中心到酒店皆各自精彩,潜能甚广。集装箱建筑构筑城市的新景象,宛似变形金刚,具灵活性,变幻无穷。

Deck的设立可谓偶然,原本只当新加坡国际摄影节活动场地而临时搭建,却因独特氛围受到艺术爱好者的支持,拆了又未免可惜,于是活动完毕后长期驻扎在勿拉士峇沙区的艺术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