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在市中心的另一座古庙是保赤宫。它建于1876年,虽为陈氏宗祠,却是24小时开放,各方善男信女随时都可进庙参观膜拜。
为什么庙宇会取这样的名字?原来水沟馆和葛岸馆是两座庙宇的名字,祖庙都在福建南安英都镇,水沟馆在镇东边,葛岸馆在镇西边。
今天的保赤宫也被林立的高楼淹没了,不过,它虽地处一隅,也不见堂皇靓丽,可是一走近它,却让我呼吸到古早的味道,不禁想要多探寻那深厚的文化底蕴。
1979年政府征用葱茅园土地发展小型工业区,原有的蔬菜种植须停止,村民也都搬走,然而凤山宫却越来越兴旺。2000年,信众还集资在原地盖起新庙。进入21世纪的凤山宫,富丽堂皇,在树木花草掩映下,更成为工业区的一道风景。
后港斗母宫 779A Upper Serangoon Rd S534648
为什么叫望海大伯公?原来这座供奉大伯公的小庙,在约180年前建成时,面对的便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们的先辈从中国乘船数周后,很多是在这里的海岸登陆。他们一踏上陆地,感觉自己还能平安抵达目的地,第一件事自然要感谢神灵保佑,因此,相信是在1844年,客家人便在这里建庙,这座庙的全名是客属八邑福德祠。
凤山宫的地址是德福12巷,在德福工业区尽头,靠近机场路。如果提起葱茅园,或许不少人会记得那是毗邻大成巷的一个著名村子。
客属八邑指的是:嘉应五属,即梅县、平远、兴宁、五华与蕉岭;丰永大三属,即丰顺、永定与大埔。
梧槽大伯公宫 249 Balestier Rd S329708
怜惜着这座似乎不断受到“排挤”的古庙,不禁想起先人移民新加坡的历史:1822年,广东省台山县同乡创立宁阳会馆。几乎同时期,客家人也有了应和会馆。华人在19世纪成立的地缘社团,还有永春会馆、长泰会馆、琼州会馆、茶阳会馆、冈州会馆和番禺会馆等。
水沟馆葛岸馆
四马路观音堂 178 Waterloo St S187964
为什么取名凤山宫?据说是风水师傅经勘察地势后,说那里是个凤穴,乃定名凤山宫。
龟屿福山宫大伯公庙
望海大伯公庙原本占地不大,不断兴建的高楼大厦已从三个方向逐渐逼近,现在庙宇前方还在大兴土木建造一座外观庞大的地铁站,我站在庙前更感觉地方局促,或许不用多久我们的望海大伯公便没有容身之地。
参观凤山寺,不妨注意广泽尊王的造像,他双眼滚圆,直视远方,精神尤其饱满,据说那是郭忠福坐化时的样子。此外,他有一只脚下垂,原来他本是双足结跏趺坐,是母亲情急之下拉下他的一只脚。
水沟馆葛岸馆的历史也有百年吗?我在参观时,便在庙外看到一块石碑,那便是物证。石碑上写着:和升馆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距今116年)。这块石碑是2005年在北波那维斯达路出土的。
福德祠有历史不在话下,有个铜钟就刻上宣统元年(1909年)的字样。悬挂的大鼓、楹联、牌匾和云板,显然也都颇有岁数,有识之士相信都能从它们身上读懂那久远的故事。
主神大伯公是华人普遍祭拜的神明,据说他原本是水神,后来兼职土地神。我猜想,望海大伯公职务的演变,或许也是环境演变所需,他老人家原本看顾着的大海,随着填海工程展开,海岸线现在已后退不只数公里。
水廊头凤山寺
其实根据文史工作者的研究,好些会馆成立之前已先有庙宇,庙宇和会馆都是乡亲们相聚交心,打听家乡消息和寻求协助的最佳场所,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天福宫和福建会馆、粤海清庙和潮州八邑会馆、琼州会馆与琼州天后宫的连体关系。
天福宫 158 Telok Ayer St S068613
位于大坡的这座凤山寺,旧称水廊头凤山寺。最初是建于1836年丹戎巴葛青山亭的一座小庙,1907年市区重建,才搬到现址的小山坡上。1913年新庙竣工。1978年,凤山寺被列为国家古迹。2006至2010年之间广泛修复,并在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评选中,成为新加坡首个荣获“卓越奖”的建筑。
不过,凤山宫并不供奉广泽尊王,而是祭拜九皇大帝。九皇大帝是源自中国道教对天上北斗星的信仰。这种信仰分两支,一曰北斗星君,二曰九皇大帝。中国大陸与台湾较盛行北斗星君的崇拜,新马华人地区,传自泉州、漳州和潮州等地区,便以祭祀九皇大帝为多。
琼州天后宫 47 Beach Rd S189683
从保赤宫走到莫罕默苏丹路(Mohamed Sultan Rd)的凤山寺,大概需要15分钟。在新加坡以凤山为名的庙宇应有10座,据说,马来西亚各地都有凤山寺,以古晋的最为人知,台湾更多达200座以上,其他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和菲律宾都有凤山寺。
水沟馆葛岸馆的经历,似乎也是新加坡华社发展的缩影。
新加坡原本有三个水沟馆和一个葛岸馆,1977年合并成一个馆,建在宏茂桥61街。
六巡三合庙凤山堂 6 Ang Mo Kio St 63 S569113
我在丹戎巴葛的柏南街(Bernam St)停车,越过安顺路来到珀玛路(Palmer Rd),便隐约看见珊顿大道旁飘扬着几面色彩缤纷的小旗。走近点,还分辨出红屋瓦下一道五六米长的黄墙,画着一幅海景,蓝色波浪上涌出五个红色大字:望海大伯公。
唐朝以前,福建漳州还是蛮荒之地,人民生活非常贫苦。武则天继位后,派遣陈元光率领军队入闽,并在漳州地区大规模开发。陈元光治闽有方,烧荒屯垦,兴办学校,任人唯贤,招抚流亡,对当地土著山越人更以招抚为主,德威并重,因此能迅速促成漳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这些努力,使他成为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被封为漳州刺史。后来,他奉唐睿宗之命,讨伐潮州贼寇战死沙场,谥号忠毅。漳州人民感恩他的贡献,此后便视为神明膜拜,尊称开漳圣王。由于他爱护百姓如同赤子,供奉他的庙宇乃有保赤宫的立名。
原来凤山寺是建在福建南安诗山镇文章山的山麓,因山形如高飞的凤凰,也称凤山,寺因山名。这是一座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闽南古刹,也是闽台和世界各地广泽尊王宫阙庙宇的祖庙,初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历代屡有兴废,最近一次重修在1978年。
广惠肇碧山亭 50 Bishan Ln S579847
凤山寺最早的名字是郭山庙,供奉郭圣王,宋理宗时加封为广泽尊王。郭圣王,俗名郭忠福,后唐同光初年(公元923年)生于安溪金谷,七岁丧父,牧羊为生,由于奉母甚孝,乡邻称为郭孝子。可是,他却在16岁时突然坐化古藤上。乡民非常惊讶,视为仙人,乃在坐化处为他立庙。邻近乡人,争传郭孝子化身奇事,纷纷前往祀求,非常灵验,于是香火日益旺盛。
葱茅园凤山宫的由来,可追溯至1906年,三名漳州先辈结伴从吉隆坡安邦迁居到葱茅园,当时那里是以种植葱茅出名。不过,他们不只是来此谋生,也带来九皇大帝的香火,并安置在家前厅,公开让村人膜拜。当时还每三年举行一次“割香”,即由当值炉主回到安邦祭拜,再把新的香火带回葱茅园。村民对九皇大帝的信仰日益牢固,1912年遂建立凤山宫。
在新加坡,庙宇和其他宗教场所几乎处处可见,它们是许多市民的精神寄托,我多数时候喜欢从文化历史的角度与它们亲近。本文就给读者介绍五座百年历史古庙。
庙宇与会馆共生
福德祠经过多次修建,外观像是个孖庙,由主祠福德祠及辅祠同德宫组成。它虽是客家人的庙,但建筑外形、梁架结构、屋顶形式和装饰都有明显的潮州风格,而玄关屋脊的装饰则具有闽南屋宇特色,相信当年是由潮州和闽南的师傅合力建成。
万山福德祠 124 Sims Dr S387379
凤山宫除了供奉九皇大帝,也设太岁殿和孔子殿。我印象深刻的还包括正殿大门两个真人大小的门神雕刻,以及高贴墙上的二十四孝木刻图。
新加坡还有好多座百年古庙,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前往探幽取胜。
建于1876年的保赤宫,也立为陈氏宗祠,因为当年是由多位陈姓宗亲献地和出资兴建。参观这座1974年便被列为古迹保护的145年古庙,读者可留意这里保留的中国南方寺庙建筑风格,包括屋脊、屋檐和石柱的精致雕刻。此外,大殿的香台、牌匾、钟鼓和木屏风,也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
粤海清庙 30B Phillip St S048696
望海大伯公庙
葱茅园凤山宫
其他百年老庙
在福德祠内,有座重修庙宇的碑文,除了指出它重修于清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还刻有捐款名单,排榜首的是应和公司和丰永大公司,那是客家人最早成立的商业机构。
保赤宫建在大坡马可新路(Magazine Rd),那是连接合乐路及马真路(Merchant Rd)的一条小路,离新加坡河畔不足50米。为什么命名保赤宫?相信与所供奉主神开漳圣王有直接关连。
原来这座建于20世纪初的和升馆,其实是南安英都乡水沟馆的分炉。和升,是当时馆址所在的路名。和升路在北波那维斯达。1920年,英国政府下令搬迁,便搬到牛车宫双乳山,即今荷兰路五英里,并改用回水沟馆原名。此后50年,水沟馆还多次搬迁。
保赤宫与陈姓
宏茂桥也有一座百年古庙,名字是水沟馆葛岸馆。
凤山寺不大,却处处雕梁画栋,单只在门口,有心者便能琢磨出中国古建筑的许多特点,以及中国木雕和石雕工艺的造诣。轴向布局、庭院,有围墙的附属建筑和梁架结构,都具有浓厚闽南风格。以惠安青石雕琢成的龙凤石柱,生动细致,充满动力。屋檐和屋脊上的陶瓷雕塑和石膏浮雕,颜色鲜艳,造型生动。我发现两边墙头上还各有一头黄牛蹲伏着,看它们神清气爽的样子,似乎预示着今年的日子会比较舒坦。
从本地五座百年历史古庙,了解先人移民新加坡的历史,庙宇和会馆的关系,以及土地发展对庙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