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加坡文创大赛评审团主席、知名广告人林少芬,以及副主席、飞利浦亚洲设计设计总监刘昭槐,谈他们对疫情下的设计观察,以及对参赛作品的期许。
新加坡文创大赛评审团主席林少芬
刘昭槐认为,冠疫确实将世界抛成一个曲线球,每个人都偏离了我们如此习惯和依赖的规范。它浮现了之前从未遇过的一整套新问题,我们也没可寻求解决方案的剧本。这些新问题,从个人社会行为的变化到国家级别的系统性调整,我们需要很有创意地应对,并采取“即时适应”的态度。
林少芬说:“这些看似‘无创意’的传统设计思维,其实只是回归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罢了。然而,在疫情之前,几乎都渐渐地被所谓的‘创意设计’给忽略了。”
新加坡总统设计奖2006年得主、WORK创意顾问事务所创办人、创意总监兼平面设计师陈益,曾与多个国际品牌合作,1997年创办的杂志WERK在国际上备受推崇。他是首个获推荐加入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的新加坡设计师,多次赢得英国设计与艺术指导协会(D&AD)的铅笔奖。
这位新加坡总统设计奖2007年得主指出,设计扮演了三个角色,协助我们针对疫情做出反应。第一是连成线:在任何情况下,信息都是零散的,陌生且呈线性式的,因此,能够从看似无关的信息中看到趋势并能读取是非常重要且有用的,设计师就具备点连成线的能力,从混乱中理出头绪。
新加坡知识产权局专利、设计、植物品种注册司司长吴雪梅,致力于建立“新加坡专利快速通道”(SG Patent Fast Track),是全球最快科技领域申请知识产权的审批通道。她被《世界知识产权评论》(WIPR)评为2020知识产权最有影响力女性之一。
此外,这位新加坡总统设计奖2007年得主也观察到,广泛地使用自动门及传统通风良好的窗户,减少中央空调,采用更多独立单位空调,增加绿色空间,更多自然光线,城市种植的规划,建构更多公用电梯或楼梯,竖立简洁易懂的标示等,都是未来值得正视的基本设计思维。
第二是说故事:识别问题的能力是一回事,描述问题所在同样重要,尤其当它是新问题时,人们甚至不会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因此,表达问题的能力必不可少,设计要利用视觉工具来“讲述问题的故事”以及提出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利益相关者了解问题所在,激发他们的灵感,并让他们参与其中以解决问题。
当刘昭槐在网络上看到中国小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维持安全社交距离的头饰时,不由莞尔一笑。该设计符合两个原则:必须一米宽,且须戴在头上。孩子们发挥创意与想象力,有的借鉴古代宋朝官帽,将设计课转为历史课。将严肃课题通过创意游戏轻松化,让令人害怕的题材变成有趣及有纪律的行为。
新加坡文创大赛分公开组及新秀组,涵盖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应用、解决方案等。请在2021年5月2日之前上网sgcreatorawards.com提交作品。共有超过1万8000元的奖金等待赢取,入围决赛者还有机会参与由新加坡管理大学创新与创业研究院所推出的创业孵化计划。
林少芬是10AM广告社前执行创意总监与创办人,夺下至少300项国际奖项,邀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筹委会创意委员,领导2010年上海世博新加坡馆顾问团。她期待看到参赛作品是有想法的,不是为设计而设计,而是清晰表达信息。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节目处长李仪文,推出多项针对青少年的节目,如锐·MIX街头艺术展和TGIF周5音乐站。
新加坡管理大学创新与创业研究院主任欧可赋,致力于通过教育和课外活动,如学生会、比赛、交流活动及创业孵化器等推动SMU全面创新及创业发展。
第三是想象力:这可能是人类(许多动物也可以)最强大的能力,必须看到不存在的东西并将我们的奇思妙想投射到未来。冠疫大流行需要这种能力来帮助我们发现和预测不存在的事物,并帮助他人看到事物是什么以及其可能性。想象力是创造力和希望的燃料。
冠病疫情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常态,新常态激发许多新创意。由《联合早报》与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联办的“新加坡文创大赛2021”开始接受报名,主题为“新常态·新设计”,旨在激发国人在新常态下从日常事物发挥创意,创作出具新加坡风格的新设计。
她说,疫情迫使我们思考,比如适合温带的口罩不一定适合热带,怎样设计才能抗疫又舒适?餐馆的空间设计如何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病毒能久留的不锈钢作为建筑素材还可取吗?从创意角度重新思考新常态的衣食住行,怎样的设计让人看了、用了舒服,感觉舒服。
新加坡总统设计奖三届(2009、2010、2018)得主、Asylum创办人兼创意总监李振定,专注于品牌建立、室内设计、产品包装、互动设计等项目。Asylum在创意业界中夺得超过100个国际奖项。
新加坡文创大赛获得多个机构、学府及设计界的支持,评审团成员包括:
刘昭槐是飞利浦亚洲设计顾问总监,带领团队多次获得国际性设计与创意奖项,包括iF设计奖、RedDot、新加坡G-mark及总统设计奖等。他期待看到的参赛作品是具备对环境与人的行为的敏感度,洞察到问题,同时具备勇气找出艰难或文化敏感的课题,提呈超出标准与惯例的设计概念与解决方案;作品还须具备批判性思维,触觉和视觉质量,具有表达能力和品味,说明设计者对当前全球趋势有所把握。
回归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有一段日子,每当林少芬走入一些大型建筑空间里,会浪费许多时间寻找方向。她就想:为什么这些公共建筑,如百货商场、医院、展览厅、地铁站等,总是设计得如此复杂,仿佛巨大的迷宫?人们置身其中,往往不知何去何从,每每还得依赖各种错综难懂的标示来引导。
林少芬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这次突如其来的冠疫马上暴露了上述设计的疏忽和缺点,“我们看到许多国家以‘人流动线’为思考重点所建立的隔离中心或隔离医院,就是当机立断设计思维的调整。设计师和建筑师在规划这些设计时,不得不正视‘人流动线’设计的重要性。的确,清晰的动线设计可以提高就诊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人与人接触,还能降低可能发生的交叉感染。”
评审团成员
新加坡文创大赛评审团副主席刘昭槐
发现和预测不存在的事物
刘昭槐再举例说:在全球各地举行的大规模冠疫拭子测试系统,可动员大批人员测试,告知和跟踪确诊者(如果需要)。这是一个重要的后勤项目,跟时间赛跑,包括对临床工作流程的理解,对人员流动的管理,技术的应用,以及对要测试者及在高压下工作的员工提供高效而舒适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看不见和未知的,在某些情况下,设计师实际上参与创建,设计,原型和试用设置,才大规模实施。它是与环境相关的人员和临床工作流程的设计,了解医疗技术应用,为用户体验而设计。这是基于性能的临床经验设计,在医疗保健的新兴领域,其提高医疗保健效率和质量的价值已获认可,在冠疫期间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