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聚焦“小说名册”。“21世纪上升星座”20本代表性小说有:
最后,偷渡一点个人意见,其实更希望甘耀明的代表作是《邦查女孩》(2015),吴明益的是《天桥上的魔术师》(2011)。
这留给小说创作者思考,在影视化时代里,文字应该如何与影视相处,小说应该如何超越文字。
陈栢青的入选小说《尖叫连线》也杂糅非常多影视与流行元素,甚至玩转类型文学,但评审认为如此视觉化的写法“终不免在视觉的对决落居下风”。
重新出发的时报文学奖,更将小说征文类型改为“影视小说组”。
在台湾,Openbook书评网站年度好书奖近日出炉,《文讯》杂志12月号则以“21世纪上升星座”,选出1970世代作家的小说、散文、诗歌代表作;加上11月份的台湾文学金典大奖,以及明年1月底配合台北国际书展的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几个书单摆在一起,有共识也有差异,我们不妨从不同路径,走入枝叶繁茂的台湾文学森林。
- 虚构类:陈栢青《尖叫连线》、贺景滨《我们干过的蠢事》与郭强生《寻琴者》;
- 非虚构类:陈宗晖《我所去过最远的地方》、马翊航《山地话/珊蒂化》、夏夏《傍晚五点十五分》、马嶽《反抗的共同体:2019香港反送中运动》、苏致亨《毋甘愿的电影史:曾经,台湾有个好莱坞》,以及游旨价《通往世界的植物:台湾高山植物的时空旅史》;
- 图像文学:最后一本是马尼尼为翻译与绘图,张锦忠选诗与审订的《以前巴冷刀现在废铁烂:马来班顿》,评审归类困难,以图像文学创作列在文学创作类里。
这或许正展现今年Obenbook好书奖与金典奖评审在审美意趣上的不同,以及他们对小说影视化有所保留的态度。
获得2020年台湾文学金典大奖的陈思宏长篇小说《鬼地方》则遗憾落榜。
不难发现,这几年所谓“纯文学”作家积极尝试科幻、武侠等类型小说,但回过头,到底什么才是“纯文学”?文学要多纯?似乎又回应Openbook好书奖评审的大哉问。
好看得仿佛连续剧的作品
根据评审观察记录,评审在讨论《鬼地方》,以及香港作家马家辉新力作《鸳鸯六七四》、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流俗地》这三本“好看得仿佛连续剧……几乎可以直接当作影视改编的……”小说时,有点犹豫。评审观察提出疑问:“这几年影音串流平台当道,带动影视改编需求,不少小说早在出版前就瞄准影视改编授权。这样的趋势到底是打开抑或遮蔽了小说创作的可能性,还有待深入探究。”
1970世代作家代表作
杨富闵《花甲男孩》几年前被改编成电视剧后大红大紫,重新出发的时报文学奖小说征文类型也改为“影视小说组”,接下来台湾的影视与小说互动肯定会越来越频密,其实无论在东西方,放在文学艺术与娱乐生产机制下,这都是常态。
新文类“影视小说”
陈雪《桥上的孩子》(2004)、王聪威《滨线女儿》(2008)、甘耀明《杀鬼》(2009)、童伟格《西北雨》(2010)、杨富闵《花甲男孩》(2010)、伊格言《噬梦人》(2010)、胡淑雯《太阳的血是黑的》(2011)、黄丽群《海边的房间》(2011)、贺淑芳《湖面如镜》(2014)、胡长松《复活的人》(2014)、新日嵯峨子《台北城里妖魔跋扈》(2015)、吴明益《单车失窃记》(2015)、张亦绚《永别书:在我不在的时代》(2015)、连明伟《青蚨子》(2016)、黄崇凯《文艺春秋》(2017)、杨双子《花开时节》(2017)、洪兹盈《墟行者》(2018)、沈默《剑如时光》(2019)、高翊峰《2069》(2019)、陈思宏《鬼地方》(2019)。
马来西亚作家贺淑芳的作品也列入其中,但没有台湾原住民作家作品入选。
Openbook好书奖
另一边厢,《文讯》12月号杂志评选出1970年世代作家代表作,从台湾中生代作家中选出一个指标性的书单。
文字多面手吴明益、黄丽群、杨富闵的散文著作也进入“散文名册”。
评审范铭如发现,“2010年后的小说题材与形式越来越活泼多元,一些新兴的文学出版社勇于给这些冒险创新的构思出版机会,相形之下老牌纯文学出版社的入选比例较以往低。”
十部当中,只有郭强生与苏致亨的作品,出现在台湾文学金典大奖书单中。
上述榜单类型多元,今天聚焦文学创作,尤其小说,先来看看2020 Openbook好书奖的十部作品:
这几年台湾的影音串流平台当道,带动影视改编需求,不少小说早在出版前就瞄准影视改编授权。这样的趋势到底是打开抑或遮蔽了小说创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