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新加坡工作五年的毕诺(Vinoth,35岁)是其中一名校友会成员兼义工,当天的任务是在活动区协助参与者用彩笔在画纸上勾勒土生华人老宅,再填色,之后把完成的作品贴在白板上,构筑一幅名为“entwine”(交织)的集体创作。
和他一起当义工的校友会成员阿鲁(Arul,35岁)和穆拉力(Murali,33岁)异口同声说,参与这项活动获益匪浅,他们认为土生华人有别于其他种族,文化元素格外鲜明。阿鲁和穆拉力都是工程师,他们对娘惹美食不陌生,因为口味和印度食物有相似之处。
难得的是,此次活动邀请了旅居新加坡的安纳马莱大学校友会的成员(Annamalai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Singapore Chapter))担任义工。安纳马莱大学是印度南部一所历史悠久的大专学府,该校友会在本地立足超过20年,会员多达750人。
作为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周年活动的一部分,4月底举行的“土生华人文化节于马林百列群区”可谓土生华人的生活荟萃。不仅老中青三代峇峇与娘惹盛装出席,更有来自印度的新移民团体充当义工,英国游客也兴致勃勃地参与。
土生华人文化节于芽笼士乃大厦(Wisma Geylang Serai)举行,当天出席活动的峇峇与娘惹有老中青三代,他们皆穿上传统的峇迪和纱笼卡峇雅。许多居民趁着周末一家三代前来参与,其乐融融,氛围极佳。
来自英国的游客珍妮特·克莱门斯(Janet Clements,61岁)和她的新加坡友人罗滋拉·林(Roziah Lim,57岁)在偶然的情况下参与土生华人文化节。
除了土生华人文化节,他们三人和家人经常代表校友会参加人民协会举办的活动,包括今年的妆艺大游行和融合嘉年华,热心服务社会。
印度大学校友会参与
为了此次活动,毕诺和他的两名同僚数周前在本地艺术组织Artify Studio的指导下,完成了两个小时的绘画课程。毕诺受访时说:“与其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不如出来多接触身边的人事物,所以我选择当义工来帮助大众。这样也能看到不同层面的新加坡。”
4月27日的“土生华人文化节于马林百列群区”(Peranakan Festival@Marine Parade Cluster)是该系列活动的压轴项目,当天除了有歌舞表演、摄影展,还包括娘惹美食、土生华人建筑绘画与填色、瓷砖彩绘等,可谓土生华人的生活荟萃。此活动旨在把土生华人的精华带入社区,让民众对该文化有更深层的了解。
英游客初识土生华人文化
郑耀忠也指出,举办土生华人文化节的另一宗旨是要把新加坡的多元特色展示给新移民,以鼓励他们踊跃参与活动,这有助加强社区凝聚力。
郑耀忠也是如切民众俱乐部管理委员会助理秘书,身为新一代的土生华人,他希望通过社区活动,打破一般人将土生华人视为老一辈族群的刻板观念。他和团员们采用新颖的方式让土生华人文化年轻化,希望把这一文化传承下去。
“这真是幸运的一天!”珍妮特兴奋地说。初次接触土生华人文化的她积极参与活动,也品尝了娘惹叻沙、娘惹小金杯(kueh pie tee)和甜品煎蕊(chendol),乐在其中。珍妮特说她最青睐娘惹服饰和绣珠鞋,因为手工细致充满美感,反映土生华人对穿着的讲究。
罗滋拉和珍妮特原本素未谋面,她们是通过一个女性旅游网络社交平台“Women Welcome Women World Wide”而认识。身为东家,罗滋拉希望把土生华人的特点推介给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从而体验热门旅游景点以外的新加坡。
土生华人文化节的筹委会主席郑耀忠(34岁)在接受联合早报《新汇点》访问时说:“现今的土生华人文化已跨越血缘和种族,体现的是新加坡社会的多元和包容。”
为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周年,马林百列集选区和麦波申及蒙巴登单选区数月前开始联合举办一系列和土生华人相关的活动,包括文化徒步之旅、娘惹美食摄影工作坊,以及摄影比赛。
在本地一家公司担任可持续项目顾问的毕诺说,他虽然对土生华人稍有认识,这次的活动让他进一步了解该文化,尤其是土生华人的典型排屋在结构上受英国殖民地的影响,百叶窗在热带气候有通风的效用,如今这些建筑物披上亮丽的色彩,煞是好看。
珍妮特是名退休教师,经常周游列国,土生华人文化节让她看到新加坡多元社会的包容性。她说英国目前正面临脱欧的窘境,导致社会分歧,反观新加坡各种族和睦相处,求同存异,这一点令她啧啧称奇。
罗滋拉原本计划带珍妮特到土生文化馆参观,不巧的是,该馆目前在翻新,她们于是到芽笼士乃认识马来族文化,正好碰上土生华人文化节。
土生华人和新加坡的发展史有颇深的渊源,早期的外来华裔和本地的马来族女子通婚,促成深邃的跨族文化。无论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抑或服饰和饮食,土生华人文化丰富多彩,反映新加坡多元社会的交融。诸多新加坡先贤如陈笃生、林文庆和李光耀等,都属土生华人,他们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