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感谢槟城建筑历史学者陈耀威的指引,在距离曾锦文墓不远的地方,就是林博爱墓。或许知道林博爱的人不多,但凡是研究新马海外华人史的,都知道他主编的《南洋名人集传》。此七册名人传略(现存五册),很有参考价值。《南洋名人集传》最早一本出版于1922年,当时许多名人如薛中华、殷雪村、侯西反等尚在,林博爱撰写他们的传记,得与当事人求证,因此资料详实。
在马六甲地方史学者林源瑞带领下,我们凭吊了梁美吉墓地。这墓地在育民国民型中学(SMJK Yok Bin Melaka)校园内,具体地址是:19-21 Jalan Ayer Leleh 75050 Melaka。墓旁长了棵大树,不容易辨认,如果没有专人指点,根本不知道这就是梁美吉墓。幸好墓在校园内,没有遭到破坏。
林博爱来自教育世家,家族里有不少成员与槟城历史及华校建设息息相关。他早年在槟城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南洋同盟会的文科员,因为支持孙中山革命运动而改名博爱。林博爱也是同善学堂(现今的同善学校)创办人,女儿林清平出生于庇能会议前夕孙中山庆生日期,1910年11月12日。其外孙拿督余添山医生(母亲林清平)是国际著名医生和外交家,拥有林博爱的部分手记和日记。余添山早年获奖学金负笈印度学医,其诊所于槟城沓田仔街。
有“峇峇文学之父”美誉的曾锦文(Chan Kim Boon,1851-1920年)在槟城(又称槟榔屿)出生,1872年3月到新加坡,在英国人开办的墨经梳律师楼(Aitken & Rodyk,即Aitken & Co,后易名为Donaldson & Burkinshaw)任书记,兼管账务。他的孙女Chan Gaik Sung回忆说,曾锦文有三位太太,在新加坡住直落亚逸街(Telok Ayer Street)的排屋,住家前后都有马路,但确实地址已不可考;在槟城,曾锦文故居在75 Muntri Street,是一座二层楼的建筑物,现改为旅店。
梁美吉墓碑署期“道光岁次戊申阳月谷旦”,墓碑由其子女及孙子所立(梁美吉育有三男六女)。道光戊申阳月,公元1848年初,此时梁美吉已辞世10年矣!估计这墓是从他处迁移至此,亦或另建新墓碑?对照青云亭的《梁美吉碑》,则立于“道光戊申仲秋月谷旦”,公元1848年9月,两碑仅隔半年,其间是否有关连?是否迁坟后忽然想起梁美吉对呷华社会的贡献,所以才特地在青云亭内立碑纪念? 待考。
新加坡峇峇富商陈谦福(Tan Kheam Hock,1862-1922)可说是曾锦文的贵人,是他把曾锦文带入翻译界的。曾锦文的翻译作品,由新加坡的Kim Sek Chye Press印行。考虑市场销路问题,这类书多是开本小的薄书,每本约4 x 6.5英寸,厚100-170页。一套书往往延连出版一两年,甚至两三年才刊完。以《三国》一书而论,在印度尼西亚出版62册,每册售价五角;在马来亚,同样的《三国》出版30册,每册160页,以月刊或双月刊形式出现,每册售价一元。 最早一册在1892年6月出版,最后一册出版于1896年7月。换言之,读者须跟踪4年才可把翻译本的《三国》读完。
年青时的曾锦文就读于槟城大英义学(Penang Free School),通晓英文、华文和马来文。因曾任教于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初期学生,中国第一代海军干将,多出其门下。若干年后,当北洋舰队访问新加坡时,便有了一场令人感动的酬师活动。
根据《叻报》次版头条“本馆附志”(1890年4月7日)所载:1890年4月5日(星期六),北洋水师访新,这批舰队将官,当年他的学生,身佩长剑,全副武装,特地到律师楼拜见他,并行三跪九叩大礼,以示不忘老师教导之恩。四年后,1894年甲午前夕,北洋舰队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访问新加坡。适值曾锦文翻译的《三国》出版在即,“靖远”舰管带叶祖珪(1852-1905年)应邀为之题写书跋。
梁美吉(Neo Bee Kiat,1787-1839年)家族与新加坡华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所藏台湾出版的《诗山凤坡梁氏宗谱》记载,梁美吉祖籍福建省南安县诗山镇凤坡村,他有兄弟三人:哥哥梁天成,弟弟梁壬癸,梁美吉排行老二。梁美吉是新加坡福建帮开山鼻祖薛佛记(1793-1847)的妹婿,马六甲青云亭首任亭主。亭主这个职位相当于荷兰统治时期的甲必丹,是呷华社会最高领袖。梁美吉也是槟城重要华人组织广福宫的董事。
曾锦文祖籍福建厚境(原属海澄县,今龙海市),1920年4月7日在新加坡辞世,终年70。辞世后归葬槟城Batu Gantong,即今槟城联合福建公塚(United Hokien Cemeteries Penang)。有意思的是,其墓碑全部以英文书写,墓碑上的身份是Translator of Stories,其中镌刻了五部可能是他的得意之作:Hwan Tong《反唐演义》;Ngoh Bee Yean《五美缘》;San Kok《三国》;Song Kang《宋江》;Kou Chey Thian《西游记》。其中Kou Chey Thian一书,显然是闽南用语,“猴子”的意思。曾锦文的翻译作品,当然不止这些,他究竟翻译过多少部古典文学,目前尚无法准确统计。
梁美吉的弟弟就是“清道光丙申年”(1836年)以“总董”身份在“丹戎巴葛之山阿”(原碑文)创建凤山寺的梁壬癸,可说是新加坡南安族群的开山鼻祖。《重建天福宫碑记》(1850年)显示天福宫创建时,梁壬癸捐24元。梁美吉的侄儿梁瓒元(一作梁瓒源,Neo Chan Guan,1804-1857,大哥梁天成之子)是天福宫侧殿崇文阁的承建商,梁瓒元也是庆德会的36位发起人之一。庆德会是1831年马六甲峇峇仲介商在新加坡组织的互助会。
林博爱余韵
曾锦文虽是中国船政历史的一部分,但使他留名史册者,却与海防无关。他将中国古典小说翻译为马来文,不单使他成为华巫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更于宣扬中华文化,建立殊功。
梁美吉没有留下个人图片,青云亭的《梁美吉碑》说他“生而岐嶷,素抱大志……拯弱扶孱……排难解纷……”,对马六甲华社,尤其是修葺青云亭,保护三宝山,“华人瘗(yì)玉之古塚……捐题不吝者,则又公所乐为”,贡献不小!
本文主要从寻获的槟城、马六甲两处古墓∕遗址,讲述梁美吉、曾锦文、林博爱这三位鲜为人知,但在新马华人史研究者心目中却名气很大的先贤的故事。
林博爱墓前两根石柱,状拟毛笔,显示他“民书家”的文人身份。石柱上文字以“博爱”作为挽联的开头:“博学博问终成博一笑,爱亲爱己还须爱众身”。立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一月的墓碑,没有志明“祖籍”,只写上“华民居槟”,显示其落地生根的观念。从墓碑上看,林博爱有三位夫人,育三男五女。三男分别为友胜、永福、雷震;女儿为清枝、清荣、清时、清平、清心。墓碑后有墓志铭,可惜字体模糊不清。总体而言,林博爱墓还是保护得十分完好。
叻屿呷俗称三州府,在英国档案中有一个特殊的名词,就是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中国古书谓之海门,即今新加坡、槟城与马六甲三地。从现存的古庙文物中可以发现,新马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名字重复出现在三地的碑文匾额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三地关系密切,人民水乳交融,至今依然,但已是两个不同的国度。
梁美吉墓地
(作者是新加坡历史学者)
此次田野考察所得到的点滴资料,在在说明新槟呷三地历史,尤其是华人史,都是息息相关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生平与事迹,经由研究拼凑后,也逐渐变得明确清晰了!
曾锦文故居
尤其早期新呷华社是分不开的,两地拥有共同一批领袖,今天新加坡的繁荣,少不了马六甲华人的贡献。2018年6月16日至18日,趁出席“古典槟城·细说三州府国际论坛”之际,在槟城寻访古迹,之后又随“共生缘-峇峇娘惹情”摄制组来到马六甲,刻意寻找与新华历史有关的先贤遗迹,颇有收获。这里就以几处寻获的古迹做简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