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伟说:“成为美术馆策展人后,法律的训练帮了我不少,包括怎样做研究,如何说服观众,为什么这个画家艺术成就突出?哪一场美术运动非常重要?律师上庭,为了说服法官,为当事人说话,也是需要资料收集,梳理资料并加以呈现。”

新加坡华族文化的本土化是中心所秉持的精神,中心向艺术家或团体委约的项目鼓励与本地团体合作尝试,比如戏剧团体TOY肥料厂呈献的舞台剧《天才谐星》,向新加坡谐星致敬。刘思伟透露,中心二楼有个占地450平方米的展厅,明年举行的常设展(至少五年),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示凸显新加坡华族文化的特色,与中、港、台的差异。展览将与三四个文化团体长期合作,由它们提供项目(包括工作坊、示范),以吸引学校学生前来参观。

谈新加坡华族文化,不能不谈多元种族情境下的多元性特质。刘思伟举当年从中国南下的画家,对新加坡多元文化有独到的观察,才能产生中西融合的艺术——南洋画派;戏剧家郭宝崑对于多元文化剧场的探索;新谣也是本土化文化发展的成果。刘思伟指出,常设展可能从流行文化切入,所谓地方戏曲也是当时的流行文化,歌台也不一定是肤浅的课题。作为中心的“总策展人”,刘思伟在想如何通过新鲜、有趣、好玩的方式说服年轻观众来中心参与活动,接触传承本土华族文化。

策叶之威遗作展 最有满足感

也是在伦敦,刘思伟克服了说华语的心理障碍。刘思伟的父母亲是华校生,毕业自华侨中学和立化中学,分别是工程师和行政员,尽管希望家里的三个小孩都能多讲华语,但是,在莱佛士书院求学的刘思伟,与妹妹、弟弟都成长在英校的氛围内,彼此的沟通语言自然是英语。

20180702_news_culture_n_arts.jpg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总 裁刘思伟:唯有通过活 动才能了解年轻人的兴 趣,推广中心的认知 度。(龙国雄摄)

法律的训练对策展有益

从英国回国后,刘思伟在国大担任一年半的行政人员,照顾国大的一批文化艺术收藏。为了了解水墨画的创作技巧,他去上南洋艺术学院两年的周末课程。刘思伟说:“我不可能当全职画家,没那方面的天分,策展人的工作最适合我,可以从艺术史的角度来了解画的构成,也可用学术观点来引导观众。”

刘思伟从小对水墨画感兴趣,考过O水准美术科,伦敦亚非学院的中国美术史教授讲课生动,更激发他对水墨画的兴趣。美术史教授虽以英语教学,但通晓中文,刘思伟说他通过英文来了解水墨画与美术史的学习方式其实“很新加坡”,“新加坡一般年轻人都会有类似的经验,我们不是用纯华语文来了解中国文化的,这有别于台湾、香港、中国大陆的华人。”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总裁刘思伟放弃律师转行当策展人,他从说服法官到说服美术馆观众,现在的新任务是说服年轻人前来中心参与活动,接触传承华族文化。

中心自开张以来主办的核心节目及工作坊、表演、讲座、展览等活动,至今吸引超过10万人次出席。大多数节目免费,把门槛拉低。根据刘思伟的观察,中心的观众群很广,从家庭主妇到学生、乐龄,节目策划会从他们的兴趣面着手,策划华语与非华语的项目。

文化中心上个月结束长达三周的“华彩2018”文化节,刘思伟观察到,通过有趣好玩的方式来了解华族文化,容易吸引到观众,比如“密室逃脱”吸引了800名观众。跨领域节目,比如“听画·看音乐”即兴创作会(漫画作者阿果和音乐人冯启胜合作)的年轻观众多。中心的活动宣传册和司仪都用中英双语,以吸引讲英语的年轻人参与。他说:“我们唯有通过活动才能了解年轻人的兴趣,推广中心的认知度。年轻人的爱好兴趣领域很广,可以是展览、表演,或跨领域项目。”

中心节目策划两大方针

再来,刘思伟强调:“文化中心是为本地艺术家和团体而设的,我会鼓励同事们多去关心本地艺术家与艺术团体的需求,用中心的资源来配合。我们也必须了解观众是谁,找出最适当的切入点去感动他们,或触发他们的好奇心,这是我们可以扮演的角色。”

刘思伟在2001年加入新加坡美术馆成为策展人,2008年转到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策划的展览不少,最有满足感的是策划活跃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马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叶之威“风采再现”遗作展。他最早在当时唯一本地美术参考书——郭建超的著作“Channels and Confluences”看到画家叶之威(1913-1981)的两张画作,但找不到艺术家太多的资料,直到2010年叶之威家人捐画给美术馆,美术馆配合策划举行全面的回顾展。

求学时没讲华语的环境,在律师楼上班后,更没机会讲,刘思伟说:“直到在伦敦读美术史时,虽然上课都用英文,但班上同学主要来自中、港、台,私底下的聚会不太讲英语,只有我是少数,为了融入,不得不多用华语。一年过后,发现自己还可以用华语去沟通,克服了抗拒说华语的心理障碍。”接受访问他全程用流利的华语作答。

正是出于对水墨画的浓厚兴趣,让刘思伟放弃当律师。他1996年自国立大学法律系毕业,想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当律师,就在一家中型律师楼当诉讼律师,处理一般案件。两年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己可以当一个普通,但非杰出的律师,因为对法律的兴趣不比同学浓厚。

刘思伟在借调的三年内,领导一组24人团队,愿为华族文化中心出一份力。他会先了解华族文化中心的组织运作情况,花时间改善工作流程,否则有才华的同事也无法施展所长。因此,他会通过工作程序与细节,把中心的日常运作稳定下来。

刘思伟大学报读法律系出于偶然,他很确定不想当医生、建筑师、电脑工程师,而国大的法律系和经济系都收了他,父母建议他读法律,毕竟是个专业,他也对法律感到好奇,觉得法律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有趣。

刘思伟说,中心也为本地艺术家和团体提供平台,以联办形式或提供场地赞助,这样活动项目才能多样化。比如与推广华语理事会联办文树森讲座,与南华儒剧社呈献潮剧演出等。

刘思伟在策展领域工作了十五六年,担任国家美术馆策展、典藏及文化教育处处长,今年4月被调任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总裁。耗资1亿1000万元打造,以弘扬和传承本地华族文化为使命的中心,总裁职位悬空了近九个月。

中心过去一年筹办的活动占了六成,其余节目由其他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呈献。刘思伟说,中心只有七名同事负责节目规划,不可能包办一整年的活动,中心自己策划的项目尽量做得精致,将最多资源放在标志性活动比如“华彩”。“华彩”与滨海艺术中心的华艺节不同的是,前者主要呈献本地艺术家与艺术团体的节目。

有意思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冒出一批律师转行到剧场当导演、编剧,表现突出。千禧年后,也出现好一些律师转行当策展人,除了刘思伟,还包括:独立策展人李美玲(Joanna Lee)、傅凤玲(Lindy Poh,策展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正在德国修读美术史博士的庄蔚姍(Isabel Ching)。

展览也带出叶之威领导的“十人画会”成员与作品,艺术团体10年内的活动情况。展览内容非常扎实,全面反映了叶之威的美术贡献,美术馆还出了一本中英双语画册,填补了本地美术史的一段空白。“本地的美术史有很多空白要补,这些是外国人不会做的。”刘思伟说。

目前中心的核心观众群以年长者为主,中心的另一方针是向年轻观众招手,他说:“最重要是吸引新加坡年轻人前来中心,否则文化无法传承。我们会尽量通过流行文化,比如‘Sing浪’演唱会(两天吸引3000人次)、新加坡作曲家协会的‘我写我的歌’比赛,鼓励本地创作,与联合早报合办的文创空间等等吸引年轻人。”

20180702_news_culture_n_arts4_Large.jpg
漫画作者阿果和音乐人冯启胜合 作的“听画·看音乐”,年轻观 众多。(华族文化中心提供)

刘思伟说,耗时两年的策展从零开始,因为叶之威及妻子早已过世,只能依赖口头访问家人和与画家往来者,包括画家朋友、中正中学师生。而且生前只举行过一次个展,为人行事低调的叶之威,遗留的画作并不多,目前传世的只有百幅左右,他得在新马访求叶作。

20180702_news_culture_n_arts5_Large.jpg
“华彩2018”之“密室逃脱”项目吸引到一家大小参与。 (华族文化中心提供)

向社会介绍华族文化中心

新加坡美术馆1996年成立后,招聘第一批志愿导览员,刘思伟立即报名参加培训。他在担任志愿导览员过程中,认识了策展人、艺术家等,阅读本地美术史料,很高兴与访客分享所知,满足感很大。他开始问自己接下来30年事业该如何发展,认为“应该找一份有满足感的工作,经济的满足感可能其次”,美术史又是深感兴趣的专业范围,决定考取一张美术史文凭,以后可以在美术馆工作。

刘思伟(46岁)199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修读美术史硕士学位时,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是新加坡华人的身份。

刘思伟指出,中心策划的项目有两大方针,一是向艺术文化前辈致敬,每一年颁发的华族文化贡献奖旨在表扬几十年来默默耕耘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让他们成为楷模榜样。

刘思伟上任三个月,接受联合早报专访,谈到成立一周年的文化中心接下来的发展方针。

刘思伟认为中心还非常年轻、非常新,目前尽量争取机会将中心介绍给大家,因为不是人人都知道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中心会尽量多接触不同领域的艺术团体,让他们多多认识中心。

秉持本土化精神

20180702_news_culture_n_arts2_Large.jpg
叶之威“风采再现”遗作展是刘思伟最满意的策展作品。(刘思伟摄)
20180702_news_culture_n_arts3_Large.jpg
华族文化中心致力于向年轻观众招手,比如“Sing浪”演唱 会两天吸引3000人次。(华族文化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