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关在国门里难受,中短期困在家门内,简直度日如年了。微信群里朋友,东西各国都有,宅在家中,属良性反应,晒出来与大家分享的,无非是搞几个花样翻新的菜肴,录制好多首被遗忘的老歌,使用手机技术编辑一些旧照片合成,以及加大力度伺弄自家后院的花花草草。少数差点憋出病来的义务活动家(女士居多),表现有点火烧火燎,屡屡言词恳切地要求(轰炸)群友们,赶快去什么链接,投票支持/反对什么呼吁/行动,或者立即去什么网站,认购/捐款,以助解决什么地方的燃眉之急,比如口罩、药品和试剂,乃至紧俏物资的厕纸……
可是最近情况明显变了,星期五晚上7点刚过,停车场差不多就停满了车。也是的,所有娱乐餐饮场所关门,加上很多企业商店暂时停歇,“待在家中”不但是号召,也成了市民大众无可奈何的生存现实。
看到早报数码一项调查,让国人选择回答,疫情过后最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读者提交的答案,“出国旅行”占据首位,几乎想也不用想,理所当然。尽管,殷鉴不远,“理所当然”的行为往往后果严重。最近一次学校假期的出国旅行潮,从欧美各地返回的几万本地居民,里面出现大量的输入病例,造成了新加坡的第二波疫情高峰,须要付出额外的代价来控制和阻遏。
或曰,疫情当前,真正能够淡定的人,是“打死不暴露”的人,也许有更深层次的心理矛盾?
除了“待在家中”,不得已外出,“保持社交距离”则是另一条严格法则。这也造就了全新体验。澳大利亚朋友告知,他们那里,夫妻出门,也禁止并肩而行。我们这里,组屋楼下,竟见三两中年老友,隔开3米开外距离席地而坐,兴意浓厚,交谈个没完没了。
非常时期,形势所迫,行动受到管制,然而,很多人的心态和想法难以及时作出调整,或者在意愿上,依然倾向我行我素。这可以理解,却也令人担忧。
我们这儿组屋停车位一向紧张,平时晚上8点以后附近几座组屋就没位了。不过星期五总是例外,晚上10点之前都有位。打工者忙碌辛苦了一周,周末要享受夜生活,借以放松充电。
不忘初心,有时候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代名词。
2019冠状病毒疾病全球大流行,各国纷纷推行封锁限制措施,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无论对于国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