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根据数据资料,很多社会学家有针对各国劳动力制作全球报告书的世代分法。

同样是“世代问题”,欧美国家就不一样。他们把同一时期出生的群体抱团处理,称为一个世代(当然中间多有重复的部分)。

既然上一代的账目还没厘清,最后的解决方案是:你我并存。表述难免模糊,最后只好把框架设定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甚至以政治、商业、社会的活动、表现为基准为框架。

美国人是以数学的代数法来定位世代,问题是:Y世代之前的X世代,据说还没有过去。这令人想到,绘画上的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期,经常会混交来谈,画家和作品没有固定称号,你能说,哪一种线条是现实主义?哪一种颜色是后现代主义吗?

目前,根据数据资料,很多社会学家有针对各国劳动力制作全球报告书的世代分法,例子如1982年至1996年间出生的人是Y世代。其他还包括了:网络世代(N世代,The Net Generation),千禧世代(Millennials)和回声潮世代(Echo Boomers,二战后婴儿潮的下一代)。

世代分法的依据是年龄,可是,人类的健康和长寿,尤其是上个世纪的百年中,世界政治和经济、医学、环境、科技等方面呈乘数表叠加变化,身在何时?人在何地?人随境转,没有人提醒,大家还不一定会明确知道。

过去多年来,对于“世代”的分野,一点概念都没有,而且一直以为是西方人巧立名目的社会、商业游戏。而华人最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新青年”。

“新青年”在华语世界中通用了很久。有些当年大家抱团捧读的新青年读物,现在还在不断出版,还有人看。由此可见,书中的一些人类或民族的基本价值观,没有受到时间的冲洗、淘汰。历久弥新。

目前Z世代已经在望。我们经常听到的Y世代提法,是以1982年至1996年间出生的人为对象,已被美国人公认为是上个世纪20世纪的最后一个世代。论者无不认为:以此为断代,在这个世代诞生、成长,进入青年期后,2000年也就”拜拜”过去了。

绘画之外,文学的分期也是如此。很多国家民族的现实主义还在进行式,还在书写,还没写完,还在等待诺贝尔文学奖。文化排位列席分得过细,是学者的职业习惯和研究方法。问题是:过于重复和架设,哪里找来位置插锁?

因此,为了论述上的方便。有了“世代长度”(Mean length of a generation)或“世代时间”(Mean generation time)。有别于昆虫类的世代分法。原因是许多昆虫朝生暮死,几分几秒的生命很难做准,多世代重叠的概率,也相对较少。

新青年是指受过新式教育的一代人,拥有新知识、新思潮的一代人。脑里有五四、新文学,有德先生、赛先生的一代天骄,和旧式的知识阶级不同。

传家有宝,只是中国最近也对“世代”这一社会学、人口学名称有很不相同的表述方式,特别是跟着科技的文化,政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明、发展路向走。形成一个个集体名词,从而开创了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