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洪俊明一样大幅减重的人或许不多,但不少人和他一样,在冠病疫情暴发后,开始朝更健康的生活迈进。
喜欢的运动视频和较健康食物的食谱,记得都储存起来,在家有时间就继续运动和下厨。
唐静怡认为,这场全球大流行病让健康成为最首要的焦点,也让一些人开始思考健康的价值。“特别是阻断措施期间,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受限,我们因此发现,原来我们都把自由来去的能力视为理所当然。但居家办公的话,省下通勤时间,可能可以腾出多一点时间做运动,或为自己烹煮较健康的一餐。”
国外亦有类似情况。跑步鞋评论公司RunRepeat针对139个国家的消费者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在全球大流行病开始肆虐前就有运动习惯的人,运动频率提高了。此外,有集结了1500名日本年长者回复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虽然在封城初期活动量减少,但到了今年6月,步数和运动量都恢复了。
好习惯能否长久持续?
即便没有亲自下厨,也可以吃得更健康。欧南社区医院后急性期与持续医疗护理科资深专科医生陈尤美原为外食族,问题是阻断措施期间无法堂食,送餐服务又不便宜,还得等上20至30分钟,“我一天可以点餐好几次,分量常常太多,让我开始担心自己的荷包和体重!”
“最明显的改变就是更常洗手。一些患者和家属告诉我,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定时洗手,虽然起初可能会忘记,需要其他人提醒,但渐渐地不必提醒也会自动洗手,特别是用餐前或是处理食物时,这会大幅度减少感染风险,而且减少的不单是COVID-19风险,还有许多其他感染病。”
记者访问了四名医疗界专业人士,大家都注意到自己或是身边人在疫情暴发后的一些正面改变。盛港综合医院首席物理治疗师唐静怡的朋友开始跟着线上视频做运动,有些还添购健身器材如运动球、阻力带以及一整套杠铃,以便做更多类型的运动。“现在线上运动课的选择很多,有直播班、预录的运动课,还有app(应用)等。”
友邦保险(AIA)在今年6月针对875名国人展开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5%的受访对象在4月初开始实施阻断措施后的八周内,发现至少有一方面的健康有所改善,这包括饮食、体能、睡眠和心理健康。以睡眠为例,超过43%受访对象的睡眠质量变得更理想,最大的原因是省下了通勤时间。改善了饮食习惯的受访对象有48%;体能加强的有45%,亦有30%的心理健康更理想。此外,约三分之二(65%)的受访对象认为,冠病让他们发现自己一直把健康视为理所当然。
欧南社区医院后急性期与持续医疗护理科主任兼顾问医生刘亮麟副教授就是在阻断措施实施期间开始培养跑步习惯。他过去会和家人一起外出用餐,去海边走走以及打羽毛球,但这些活动都被迫暂停,于是他和妻子开始在住家附近跑步,“只要一双跑步鞋和一些意志力就能开始这项运动。”他原本每周跑步一次,但随着体能加强,乐趣增加,现在每周跑三次。每逢周末,他和妻子会互相提醒,要早点起身外出跑步。
从勤洗手到多运动
洪俊明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我的人生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超重的,念大学时稍微减至80多公斤,但之后体重一直直线上升。我当然知道超重会带来健康问题,例如患上心脏病的风险更高,但坦白说从没认真想要减重或开始做运动。”
罗晓帆医生认为冠病这场全球大流行病看似还会持续一段日子,因此相信大部分人可持续维持这段期间养成的好习惯。“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正面的改变可以根深蒂固,长期持续下去。不过,正如一些新闻报道所说,长时间的防疫工作让一些人感觉‘疲累’,对于冠病的威胁或许已经司空见惯,可能降低警觉性,重拾旧习惯。”
洪俊明说:“总之必须开始改变,并持之以恒,才能看到成绩。把健康习惯编排入日常例行事务(routine),渐渐地就会觉得那是自然必须做的事情。一些朋友看到我成功减重后也开始运动,我也希望能借此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我们必须记得,好习惯难学易忘,我们必须明白这些健康生活的好习惯未必马上奏效,要明白这些习惯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把焦点放在终极目标——更健康的身心,将有助推动我们保持好习惯。”
饮食习惯也改善了。刘亮麟医生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在家用餐的次数多了,“家里煮的餐食一般有较多蔬菜和高素质蛋白质,盐分和脂肪较低,我们还把家常料理带去办公室当午餐便当。”
洪俊明上个月在自己的亲子网站(cheekiemonkie.net)分享了减重前后判若两人的照片及减重过程,其中的关键是他在阻断措施实施期间改善饮食与运动习惯。
中学开始超重的亲子书作者洪俊明(44岁),体重在最高峰时超过100公斤。让他和亲友都意想不到的是,他最近在半年内瘦了20公斤,而且体能显著改善——改变的动力,竟始于4月的阻断措施。
唐静怡:温习乐趣,自我提醒
罗晓帆医生:有记录有反思
友邦新加坡医药总监王英成医生指出,当环境迅速改变,人们自然会想找寻答案,也更愿意接受新想法,从而适应新常态。阻断措施限制了大家的日常活动,给我们的习惯按下暂停键,留在家里的时间长了,也有更多时间反思。“冠病疫情暴发后开始有的正面改变如果要持之以恒,就必须把这些改变变成习惯。简单的小举动,只要一直做下去,长期而言就能对一个人的健康发挥非常大的影响。”
加强管理虚拟环境。智能手机是“行为指示”(behavioural cues)的主要来源之一,我们应该更有意识地管制手机通知(notifications),否则整天都会被其他人给我们设计的“指示”牵着走。
冠病疫情暴发后养成的好习惯,如何持之以恒?专家建议如下:
冠病疫情暴发后,许多人的身心健康受创,但本地调查显示,一些国人在各种防疫措施实施期间,开始培养更健康的生活习惯。听听一名父亲如何在半年内成功减重20公斤的故事,以及不同领域的专科医生谈如何在危机中找到健康生活的契机。
刘亮麟副教授认为,冠病这场全球大流行病过去之后,他和妻子会多带孩子外出,估计运动的时间会减少。但既然亲身体验了运动带来的身心好处,他们会尽量腾出时间,确保动力和自律不变。
要是缺乏动力,可请了解自己的亲人、朋友或邻居帮忙。旁观者清,他们可提供客观观察和实用建议,帮助我们改善生活,亦可留意我们是否进步,并鼓励我们继续努力。
回想阻断措施期间自己觉得富有乐趣的运动,提醒自己,难得进步了,不应功亏一篑,好习惯一定要继续下去。
直至今年4月阻断措施开始实施,外出时间少了,他的妻子开始天天在家看运动视频并跟着运动。“我太太的体重正常,她没特地叫我跟她一起运动,但可能是一直呆在家里太无聊,所以几个星期之后,我决定跟着她一起做运动,大约一个月后就养成习惯。”
营造有利于维持健康习惯的社交环境,例如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运动,以及定下集体目标。
王英成医生:控制三个环境因素
除了养成运动习惯,洪俊明也在阻断措施实施期间改善日常饮食。过去送孩子上学后会到小贩中心吃早餐,选择多为高卡路里食品,但因阻断措施无法外食,早餐变成在家吃燕麦、多谷片(muesli)和水果;午餐多为汤类面食;晚餐则以蔬菜和肉类为主。
改变实体环境,让环境利于健康习惯,不利于不好的习惯。例如冰箱只存放健康食品,那在家里就不会吃到不健康的食物。
阻断措施期间健康加分
唐静怡认为,好习惯能否持之以恒,关键在自律以及自己最重视什么。“你有多重视自己的健康,重视的程度是否足以让你用30分钟快走或做其他运动,而不是把那30分钟花在(手机/平板/电视)荧屏上。”
专家授招 助你长期保持好习惯
除了饮食和运动,许多人都成功做到的是:勤于洗手。陈笃生医院持续与社区医疗护理部门的家庭医生罗晓帆指出,冠病疫情暴发以来,几乎每个人的生活和行为都有了改变,这包括遵循有关当局的防疫举措,个人卫生意识加强,养成更健康的习惯。
注意自己的日常习惯,用手机或笔记本记录每天的饮食及运动,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改善。
她决定改而订购冰冻餐食,加热即可食用。“这些餐食较健康,热量也较低,而且非常方便,随时都能加热来吃。订餐至今半年多,我已经习惯吃较健康的食物,堂食亦然。”
在刘亮麟医生看来,人类的精神(human spirit)非常了不起,“我们在遇到困境时总能很好地适应新常态”,亲人和同辈的鼓励对于适应新常态也很有帮助。
常提醒自己,保持有益健康的良好习惯是个人责任;每天做出努力,改变就会变成长久持续的习惯,坚持下来能给健康带来长期效益。
他说:“阻断措施迫使我们慢下来,思考人生中到底什么最重要。工作忙起来,可能不自觉地忽略家人和健康,空闲的时间多了,让我们更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应该提醒自己,不时休息一下,关注真正值得关注的事。”
洪俊明坦言,起初觉得天天运动是种负担,幸有妻子陪伴和互相鼓励,所以得以持续。“起初一天只运动30分钟,想一想真的并不耗时,所以没理由不做。有时真的很累,就选短一点的运动视频,重要的是每天坚持运动,才能养成习惯。”
阻断措施结束后,洪俊明对于运动的热忱有增无减。目前,他每天早上起身就会运动,例如做45至60分钟的有氧运动,每周跑步一两次,周末节目则有山径越野跑步(trail running)和自然远足,“现在要是一天不做运动,我反而觉得若有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