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会有两家医疗保健集团到本地首次公开售股(IPO),加上房地产公司杰俐(Rowsley)转移阵地,这个领域越来越精彩。市场人士认为,新交所的保健领域已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生态系统,估值也比其他交易所高。
不过,医疗保健股风光走过2015年和2016年后,去年开始走下坡。今年第一季总回报率是6.5%,在12个领域当中排行第四。
“随着更多保健公司前来上市,轻资产专科集团的优势会被淡化。因此,拥有可持续增长盈利及独特业务定位的业者,更能吸引到投资者。”
简耀强博士预计IPO市场会迎来更多保健股。他解释道,寻求多元化商机的跨国公司积极通过并购进军保健业,保健集团也通过当地或跨境收购持续成长。此外,由私募股权支持的保健科技企业也在兴起。
今年初,绿叶生命科学集团(Luye Life Sciences Group)也传出有意分拆医疗服务业务在本地上市,筹集最多5亿美元(约6亿5700万新元)。
最近提呈初步招股计划书的三家公司当中,有两家来自医疗保健领域。
目前在新交所挂牌的保健股约29只,市值约360亿元。银河—联昌证券分析师吴依芯说:“本地保健股的范畴相当广,从医院经营者、轻资产专科诊所到医疗科技,新加坡投资者对保健股相当熟悉,这类公司在新交所的估值会比其他交易所来得高。”
德勤新加坡署理主管合伙人 (市场策略)简耀强博士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根据新交所去年4月数据,保健领域的平均本益比(P/E)是47倍,消费股和海事岸外服务是20倍,科技是15倍。新加坡拥有世界级的保健基建,游客也会到本地求医,新交所自然成为保健股的选择。”
此外,杰俐收购康生医疗与马来西亚上市公司TMC生命科学后,改名为康生医疗集团(Thomson Medical Group),正式转型为医疗保健业者。
另一家2011年从凯利板除牌的Qualitas保健公司(Qualitas Medical)也卷土重来,寻求在主板上市。集团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印度经营诊所,计划集资至少1亿元,发售价介于0.57元至0.76元。
安永亚细安兼新加坡执行合伙人罗锦伟表示,新交所为保健股提供一个具吸引力的上市平台,让它们集资、提高品牌和知名度、扩大海外业务。目前新交所已有多只保健股,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生态系统,可协助设立基准和提高水平。
旗下拥有四家“THE Orthopaedic Centre”诊所的骨科集团亚洲医疗保健专家(Asian Healthcare Specialists),准备在凯利板挂牌。据知,集团有意集资超过1000万元。
料有更多保健股IPO
老龄化和医疗开支增长提供发展空间,保健股在新交所拥有一定优势和潜能。
最近提呈初步招股计划书的三家公司当中,有两家来自医疗保健领域。
吴依芯表示,这主要因为盈利疲弱和医院经营者面对设立成本偏高的挑战。她认为目前的股价已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特别是对医院经营者而言,今年下半年会看到盈利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