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上述美台官方交往的所谓层级限制,并没有法律依据。或者说,并没有哪部美国法律明确规定美台官方交往,应局限于什么级别,实际操作时全凭美国行政部门的主观研判。据说小布什政府时期曾发布过一个行政命令,对美台官方交往的级别有明确限制。但此类行政命令只对发布该命令的总统治下的行政部门有效,新总统上任后完全可以另行一套。
(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
从美国对华战略的全局来看,目前美国国内从战略精英到社会舆论,已经形成对华不信任的整体氛围。这种情绪突出表现为美国战略精英和社会大众在中国议题上的失落感和危机感。失落感是指,美国长期以来改变中国政治体制的意图和努力,并未收到预期成效,因而心理失衡、倍感失落;危机感是指,他们认定中国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在各个领域同美国展开竞争,美国的全球老大地位恐将不保。
目前来看,最值得观察的未来事态有二。一是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新馆将于今年6月举行落成典礼,届时特朗普政府会派出什么层级的官员赴台出席,将是“台旅法”生效后验证其含金量的一块试金石。二是延续了16年的美台防务工业会议今年上半年将首次在台召开,且由先前的一年一次改为一年两次,轮流在美台两地召开。届时美方会派出什么身份的代表出席,也值得高度关注。如果这两项活动中有一项的官员层级超出了以往的惯例,恐怕都将导致中美关系再生波澜。
这个法案被提交到特朗普的案头时,他本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否决,二是不理,三是签署。如果他否决,这个法案就会被退回国会。如果国会再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则总统的否决无效,法案就会生效。如果他置之不理,则会在10天后自动生效。如果他执笔签署,那么自签署之日起就可以生效。
例如,美国除国防和外交以外非敏感部门的官员若访问台湾,级别一般不得超过副部长级,而国防和外交这样的敏感部门的官员若访问台湾,级别则应更低。如果超过这个级别,必然引起中国大陆的强烈抗议。2014年4月,时任美国环保署长麦卡锡访问台湾,就招致中国大陆外交部的强烈不满和严正交涉。
如今,特朗普赶在10天期限结束前的最后一天签署该法案,让其主动生效,而不是以置之不理的方式让其被动生效,实际上表明了他本人对该法案的态度,那就是欢迎与支持。这也就意味着,特朗普政府有意打破此前美台官方交往中关于层级限制的潜规则,让任何层级的官方交往都有法可依,而不必再缩手缩脚。
自1979年初中国大陆与美国正式建交后,美台之间的官方交往至少在名义上已不存在。按照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以及中国大陆与美方长期以来的默契,美台之间只可以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上开展非官方的交流。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美台官方交往从未断绝。只是迫于中国大陆的压力,美台官方交往被控制在一定的层级之下。
台湾官员若访问美国,级别一般不超过正部长级。即使部长级官员访美,行程也要低调再低调。1990年代李登辉任总统时,台当局发明了最高领导人的“过境外交”“校友外交”等花样。李登辉本人于1995年6月以康奈尔大学“杰出校友”的身份赴美参加校庆活动,并发表极具政治意味的演说,直接导致中方召回驻美大使,以及次年春天的军事演习和台海危机。
在台湾问题上,美方已有两张牌可打:一是军售,二是国际空间。“台旅法”生效后,美台高官互访将成为美方制华的新工具。此前的美台高层交往因无法可依,而要瞻前顾后或遮遮掩掩。“台旅法”生效后,即使它对行政部门没有强制力,但行政部门此后推动美台高层交往确实有了法律依据。白宫完全可以根据中美博弈的具体情况,而依法有所为或有所不为。那种认为该法不具强制力、因而不必太看重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近年来,台当局加大了对美国国会的游说力度,“台旅法”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在参众两院获得通过并被提交给特朗普的。不过,这个法案能在参众两院都获得无异议通过,却有点出人意料。这充分显示台湾方面强大的对美游说能力。以中国大陆远强于台湾的经济实力和人才济济的外交队伍,在对美游说上却不敌弱小的台湾,个中缘由恐怕还需要深入探讨。
在这样的整体认知下,美国国内要求放弃实行了20几年的对华接触、改采更严厉的对华制衡(甚至遏制)战略的呼声日益升高。在尼克逊访华前的中美冷战时期,台湾问题就是美国遏制中国大陆的首要战略工具。如果特朗普政府在国内舆论的推动下,对中国大陆采取步步进逼的战略(目前的态势似乎正是如此),台湾问题迟早会成为中美冲突的爆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