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总统拜登任期进入尾声,白宫近期也配合民主党竞选,颂扬他的政府在经贸课题上的佳绩。可是若从经贸政策目标与美国经济结构现状来看,拜登在任期间所采取的政策与措施,都难以用“成效卓著”来形容,而且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到美国与更多贸易伙伴的现有关系。

或降低美国市场吸引力

(作者是本地时事评论员)

白宫网站8月初就上载通过《降低通货膨胀法案》后取得的成果。这项由拜登政府力推的标志性法案,两年来在全国几乎每个州创造清洁能源项目超过33万个相关职位,促使各大公司宣布在全国投资共2650亿美元(约3445亿新元)用于新的清洁能源项目。另一个拜登签署的《晶片与科学法案》,自通过以来,资助项目创造超过11万5000个建筑和制造业职位,其中超过2亿5000万美元的晶片法资金,专门用于当地社区劳动力发展。

乍看之下,两个法案就如拜登政府在网站中自诩般,降低数百万美国人的生活成本,应对气候危机,创造就业机会,也令长期流出海外的部分晶片生产回流美国,改善美国半导体产业链的韧性。但细看不难发现,无论是两法案还是之后陆续以国家安全为由,出台针对中国的加征关税、出口管制与制裁等一连串经贸措施,都未能为国内经济转型扎下稳固基础,也没能确认在与中国竞争中获得压倒性优势。

其次,拜登政府在执政后期,越来越诉诸突发性关税、出口管制和制裁措施来应对中国的竞争压力,以及潜在国家安全威胁,令受波及的相关产业链业者无所适从。尽管拜登政府今年以来不时澄清,对中国出口先进计算晶片实施管制,是小院高墙而非经济脱钩,但英伟达的例子就显示,相关美企正逐渐在付出海外市场流失代价。 英伟达为符合不断调整的出口管制,必须付出相当的内部资源,为中国开发出特供版H20晶片,但这款晶片近期又因管制收紧,恐遭停售。面对可能断供的局面,中国已加大力度推广国产晶片,对美国晶片生产商的中国业务,造成一定的打击。

但最受诟病的,则是削弱美国作为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在拜登入主白宫后,各界原本期待特朗普任内美国利益至上的经贸政策得以纠正,但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无论是降低通货膨胀法还是晶片与科学法,外国业者分到的一杯羹并不多。无论是印太经济框架还是拜登政府一直倡导的“友岸外包”,在美国国内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国家安全顾虑日增的背景下,各国看到来自美国的不是言多行少,就是随时面对舆论风向变化,乃至于更多不明朗局面。

事实上,这些政策叠加所产生的结果,是降低美国市场的吸引力。在持续推行有利于美国业者的措施下,外国业者目睹如英特尔等业内居于劣势的美国企业,获得最大笔资助和贷款金额,对于进一步投资美国的意愿,已经没有那么强烈,毕竟美国缺乏明确且又稳定的指导原则,令企业无法确认长期的需求前景。

例如,阿联酋与美国9月底同意,深化在半导体和清洁能源等先进技术领域的合作,其中,微软和OpenAI就获得海湾国家资金支持,但在白宫内部,对于两国的双边合作却意见分歧,主要围绕在阿联酋与中国具备紧密商业和学术交流关系,以及阿联酋是不尊重人权或隐私的专制国家。因此,有看法认为,在与对方分享先进战略技术方面,应持谨慎保留态度。

首先,拜登政府的不同经贸政策与措施,不时会产生与现实脱节的目的以及相互冲突的效果。就以9月底宣布全面禁止在美国销售的电动汽车使用中国软件为例,这禁令假设中国软件只须看软件生产地就行,但现实远没这么简单。许多汽车软件如今都是开源的,哪些代码行(line of codes)到底由哪一国添加,恐怕一时已经难以辨识。汽车软件要完全排除中国部分,在业内看来几乎不可能。如果要严格执行禁令,美国电动汽车业发展恐怕会面临瘫痪。

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准入同样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相对于中国而言,正面对技术落后、民间消费滞后的尴尬局面。如果在大选后,美国还纠结于哪些国家可作为“友岸外包”对象,如何执行这类外包来避免削弱美国本土生产努力,可以预见,因拜登政府经贸政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将越加明显,更多贸易伙伴恐会在中美竞争中不选边站,美国接下来要继续主导全球科技业和推动国内绿色经济转型的发展,势将面对越来越多挑战。

美国去年的电动汽车占所有汽车销量的10%,与中国和欧盟分别占38%和21%相比,大为逊色。此外,美国电动汽车售价相对于传统汽车,比中国与欧盟来得高,背后原因恐怕与拜登政府不让中国汽车进来与美国业者竞争有关。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现状,显然与拜登政府一直倡导转向绿色转型经济有落差。

降低通货膨胀法中的电动汽车税收减免,对于拉动美国电动汽车业的生产与需求,至今作用有限。拜登政府一直致力于阻止中国电动汽车大量进入美国市场,年中还通过对中国出口商征收100%的关税,几乎将中国电动汽车拒于门外,令美国电动汽车业的竞争压力减少,但这并没有扭转美国原本已疲软的电动汽车销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