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创新,这家餐馆的特色是把新加坡风味的小贩美食高档化。我要改变日本人的看法,让他们了解到新加坡料理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具有鉴赏价值。日本有很多上等的海鲜材料,利用这些材料可以提高新加坡小吃的身价。比如,我用广岛大蚝来做蚝仔煎,就地取材让这道新加坡菜的味道更好。”
放弃科技业转当厨师
杨建忠大学时主修生物科学,因自小喜欢下厨,改行当厨师。十几年的时间,他在中西两大菜式中磨练技艺,但他最想“回归”到父亲的小贩厨艺。在东京开业的新餐馆,招牌刻上了“1979”的字样,那是他父亲杨保顺开业当小贩的年份。
本地厨师杨建忠在东京涉谷开设高档餐馆“乐堂”,推出“高档化”的新加坡风味小贩美食,提升本地小吃的身价。
东京时尚大街涉谷区的青山,新开了一家新加坡高档餐馆“乐堂”(Rakudo),推出别出心裁、极富创意的新加坡小吃。侍应生端出来的“煎蕊”(Chendol)如同一座富士山,顶上冠了一朵新鲜的胡姬花。手制的娘惹小金杯(Kuay Pie Tee)也很别致,可自由添加喜欢的配料,是餐馆里的招牌前菜。
高中毕业后,杨建忠到美国留学,研究微生物。毕业后,他曾在美国一家科技公司上班。后来,因为科技业泡沫化,他于是做了重大决定去学厨。他说:“家人非常反对我去学厨,因为在老人家眼里,厨师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体面职业。他们栽培我出国留学,就是不希望我接手小摊位,要我当一名白领。不过,我喜欢下厨的兴趣从未改变,在美国留学时半工读,曾在不同的餐馆打工,那时就经常跑到厨房去学厨艺,立志当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厨师。”
进入21世纪,杨建忠的厨艺生涯,与父亲的时代截然不同。他最先加入一家准备在新加坡开业的香港餐饮集团,在那里接受了一流的中式菜肴集训和餐馆管理课程。后来,他被一家高级法国餐馆聘用,在西餐行业深造,因此兼具东西饮食文化的造诣,几年前他还出版一本英文书写的《中餐菜肴》(Cook Chinese with Chef KT)。这些成绩,终于打消了父母对儿子当厨师的偏见。
杨建忠是老板兼主厨,单枪匹马到日本创业,用了两年时间打造这家新加坡餐馆。采访当天,他正在一丝不苟地指导日本学徒,虽然语言不通,但非常有干劲。他样样都亲力亲为,烤叉烧,做拉沙面,调制味料,他很自豪地告诉联合早报记者:“全世界可能只有我一家是用日本土鸡来煮海南鸡饭。
“爸爸本来是一名木匠,因为店铺被赶,他便在加冷的欢乐园咖啡店租下一个小档口,当起小贩。那时的新加坡没什么娱乐,欢乐园的嘉年华很是热闹。爸爸卖福建面、炒粿条,也卖油条。记得,爸爸那时炒出来的福建面人人赞好。我们家有六个兄弟姐妹,但四个姐姐都不喜欢进厨房,唯有我和双胞胎弟弟,自小就喜欢在厨房里帮妈妈。”
他在受访时透露:“我人生地不熟,在日本创业并非一帆风顺,间中碰到不少钉子。一开始是被房地产公司为难,一共签了四次合约,最后却落了空,白花不少冤枉钱。日本还是很排外,不太接受外国人独自在他们的国家做生意。后来,找到这间愿意租给外国人的店面,可是租金却比一般店铺高。在人力成本较高的日本,什么都要亲力亲为,除了下厨还得亲自调教侍应生,可说是身兼多职。”
杨建忠曾在新加坡开过意大利餐馆Cornerstone,面条都是手工制作。之后,他也推出以漫画为主题的日本拉面店,吸引年轻消费群。两年前,他从周围的朋友口中发现很多日本客户喜欢新加坡美食,于是决定进军日本,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打造新天地。从筹备到开店,他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