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廊海港首席执行官萧国良说,这些业者之前租用的储存和加工设施租期较短,介于三年至九年。有了30年的更长租期,业者可受益于新设施自动化设备的经济效益,也更愿意投资提升器材,每小时的产出生产力(output productivity)增加一倍。另一名加工业者Island Concrete就在新设施试行自动化器材,减少生产线对人力的依赖。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星期三(11月27日)为预拌混凝土生态系统主持启用仪式。他说,为进一步整合供应链和制造设施,裕廊海港将在2027年前增建新的综合建设预制枢纽,以及钢铁生态系统,成为本地首个综合建筑区(Integrated Construction Park)。

设施占地11.8公顷,相当于16个足球场般大小,能容纳四名进口业者和七名加工业者运营,最早的已经在去年10月开始运作,最迟的将在2027年年中入驻。到时,设施的混凝土产量将达到全国的30%,主要供应给西南部的建筑工程。

延伸阅读

裕廊海港将在2027年前增建新设施,成为本地首个综合建筑区。(张俊杰摄)

新的集中设施也能减少100多万趟重型货车运输次数,并通过安装太阳能板达到一半的用电量,每年整体减少2万5000多吨的碳排放量,相当于约1万2750个四房式组屋一年的用电量。裕廊海港也提供集体废水循环和污泥处理等辅助服务。

业者在新设施可投资自动化器材,减少生产线对人力的依赖。(张俊杰摄)

本地传统的运作模式下,不同成分从不同海港或码头进口,业者再用重型货车把材料从海港运往全岛多个设施进行加工和预制,最后才作为模块单位(modular units)送到建筑工地。为此,本地每年混凝土相关的重型货车运输次数高达400万趟,运输过程较繁琐,而且缺乏规模经济效益。

已入驻的进口和加工业者泛联集团(Pan-United)总裁罗嘉逊说,混凝土成分与加工厂同在一个地点,能改善供应链效率和土地运用。“我们的加工厂靠近港口,水泥供应近在咫尺。”

全球首创,斥资2亿元建造的预拌混凝土生态系统在裕廊海港正式启用,生产力将倍增,并每年减少2万5000多公吨的碳排放量,相当于约1万2750个四房式组屋单位一年的用电量。

综合建筑区能更高效地使用土地及生产建筑部件,让业者受益。新加坡建设局计划在全岛设立更多综合建筑区,包括榜鹅西岛(Pulau Punggol Barat)一带的约74公顷地段。建设局早前招标在那里展开可行性研究和概念设计,预计2027年完成。

货船停泊在码头,由电动起重机转移材料。(叶振忠摄)

裕廊海港2027年将成本地首个综合建筑区

预拌混凝土(ready-mixed concrete)是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有水泥、水、集料(aggregates)和外加剂(additives)四个成分。本地所用的混凝土成分多数是通过海运进口,在裕廊海港建造预拌混凝土设施,能够把整个生态系统集中在一个地点。

相比之下,新设施通过自动输送带,可以直接把材料从停泊在裕廊港口的船上运送到储存仓库。这些仓库由私人业者租用30年,并自行设置器材把不同材料加工制成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