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研究人体脂肪的分布,进一步了解这如何影响不同器官的新陈代谢,以及心血管疾病,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设立代谢成像中心(Centre for Advanced Metabolic Imaging,简称CAMI),利用新技术来了解新加坡人的脂肪分布情况。
延伸阅读
提高丙酮酸的信号强度过程需要两到三小时,把它注入人体后,则须在一分钟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扫描,以便实时且精确地观察体内的代谢变化。
此外,有鉴于新加坡步入老龄化社会,预防肥胖风险更应受重视。陈文隆解释,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更容易于腹部积聚脂肪,同时肌肉质量也在减少,带来肌少性肥胖症问题。
为此,陈文隆和团队计划先以本地为研究重点,了解不同种族以及男女之间的脂肪和代谢分布,并进一步关注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患者。
身体质量指数(BMI)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肥胖问题的常用指标,但它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体内有多少脂肪。换句话说,身体质量指数处于正常范围者,仍可能有内脏脂肪,面临罹患脂肪肝、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心脏代谢疾病的风险。
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星期五(11月15日)晚上出席国家心脏中心的第五届心连心基金慈善晚会,为代谢成像中心主持推介仪式。
这项新技术主要通过碳13超极化剂 (Carbon-13 Hyperpolariser)仪器,将生物分子丙酮酸(Pyruvate)的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提高至1万倍以上后,注入人体。
在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兼任数个职务的陈文隆副教授,日前向媒体介绍设于心脏放射科的新中心。他是国家心脏中心心内科高级顾问医生、临床医生科学家、心脏磁共振成像主任,以及新加坡国家心脏研究所副主任。
陈文隆也告诉媒体,尽管亚洲人更容易出现器官周围囤积脂肪的情况,尤其是在肝脏和心脏周围,但目前多数研究的对象仍是白种人和西方人。
由Anjuman & Aziz慈善信托基金、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新保集团和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支持的代谢成像中心,是东南亚首个具备此类技术的设施,也是亚洲第二个,另一个在台湾。目前,全球配备这项技术的中心不足20个。
陈文隆和团队计划在研究过程中,与同样拥有这项技术的台湾合作,也希望日后能与其他亚洲地区分享研究成果。
“通过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亚洲人群的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治疗患者,重新评估他们的健康状况,并希望能为他们制定预防策略。”
他希望借此技术更好地了解体内脂肪。“这或许可以让我们设计出更便宜、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以更准确地判断本地人群是否患有肥胖情况,并将研究推展至亚洲邻国。”
亚洲人更易出现器官周围囤积脂肪
陈文隆指出,与电脑断层扫描(CT)不同的是,这个方式不会产生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