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系统的背后,是武装部队今年3月成立的首个数码起步公司“锐翼”(RSAF Agile innovation Digital,简称RAiD),这组团队负责推动新加坡空军部队的数码技术创新。
新系统最近在澳大利亚举行的武装部队常年“袋鼠”演习(Exercise Wallaby)中通过测试。
但郑玉平指出,抗疫经历让他们意识到,若要强化数码能力,空军须向业界等学习。
锐翼处长兼空军首席数码官郑玉平(50岁)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透露,由于团队的抗疫表现出色,空军高层决定成立锐翼,并提供临时资金,希望它能在两三年内展现自身实力和价值。
延伸阅读
无人机已成为现代战争中的关键装备,新加坡武装部队成功开发一套无人机战术指挥系统,可将决策时间从数分钟压缩到几秒钟,大幅提升战场反应速度与作战效率。
开放环境和心态 激发团队创新活力
因此,有别于一般军事机构,锐翼的主要开发基地位于中央商业区的厦门街,方便与科技企业接触和交流,吸收业界的最佳实践与创新理念。锐翼也邀请业内人士参观空军基地,帮助他们了解空军的运作。
此外,他们还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国防科技局的科技专家合作,开发数据管理和分析工具,支持我国抗疫工作。
锐翼的前身是2018年成立的创新项目办事处SWiFT。冠病疫情期间,SWiFT工程师与政府科技局一起开发用于追踪冠病病例接触者的“合力追踪”(TraceTogether)应用。
参与系统开发的锐翼高级软件工程师林劭哲四级军事专才(30岁)说,团队没有提前编写好软件,而是到澳洲后,根据军人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开发。这是锐翼首次派员赴昆士兰州肖尔沃特湾训练区参加袋鼠演习。
它可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和图像整合为一,让指挥官能在最短时间内下达决策,协助避免空域冲突、保障友军安全,并且更快侦测敌方无人机,提升空陆部队协同作战的效率。
有了无人机和影像情报系统的成功经验,锐翼正在尝试三种新做法,优化战时的软件开发流程。这包括让开发人员熟悉军事术语,以更好地理解作战需求;探索自动编程技术;以及轮班编程,确保代码质量,方便无缝交接。
开放的环境和心态,也激发了团队的创新活力,使锐翼能够快速开发出空军所需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可在电脑和移动设备上运行的无人机战术指挥控制信息系统(Tactical UAV CCIS),只花短短九天开发,展示了我国军方在战时快速应用数码技术的强大潜力。
这样的氛围让她迅速适应工作,并推动锐翼高效完成空军项目,包括最近同样在袋鼠演习期间接受测试的升级版流动影像情报传送系统。
曾在移民与关卡局工作的锐翼软件工程师薇雅(Vithya Shankar,30岁)说,锐翼没有等级观念,团队成员可以直接向郑玉平提建议,不必按军阶逐级汇报。锐翼并未透露整个团队的实际人数。
郑玉平说:“我们不仅想学习技术,还想吸收业界的文化和最好的工作方法……与其让业界人士走进军队,不如我们主动走向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