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大三生陈慧灵,正准备开始到医院实习,母亲却被诊断患上直肠癌,须接受治疗。好多个月,她每天在母亲接受治疗的医院,与自己实习的医院之间奔波。白天,她强装笑脸安慰母亲;晚上,她抱着枕头偷偷抽泣,忐忑不安。
她以过来人的身份,鼓励看护者以照顾自己为先。“看护是持久的马拉松,需要不时充电,在沮丧时肯定自己的价值,关心和爱惜自己。”
“我还是会哭,会跑步发泄情绪,但我现在会分辨什么时候压力大,什么时候要出去透气。”
“我沮丧时,就会想是什么想法造成的,然后去跑步或跳舞;如果太夜,就把感受写成诗歌。”
这些诗歌,在国家艺术理事会的资助下,今年5月出版成第一部诗集《病历》(Patient History)。这本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创作,让她获得亚洲创意写作金笔奖的提名,并入围“新文站”(Sing Lit Station)手稿训练营决赛。
现为见习医生的陈慧灵,也是mindline青年奖学金计划和青年咨询小组的联合创办者。2021年,她在mindline实习期间,与卫生部医疗护理转型署团队及其他青年,共同创建“让我们聊聊吧”(let’s talk)网上平台,让年轻人分享心灵困扰。
几个月下来,当年21岁的陈慧灵濒临崩溃,又不敢求医,担心公开后会影响自己成为医生的职业发展。她只能私下阅读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悄悄约见心理咨询师。最后,总算找到适合自己抒发情绪的方法,也学会理解每个情绪背后的成因。
“这些诗歌蕴藏了我那段日子有泪有笑、有挫败有努力的经验,有它的意义和原因。我的妈妈平常不太看诗歌,但我的诗集她看了很多遍,说诗集是最珍贵的记忆宝藏。”
“我是唯一的孩子,和妈妈很亲,她动手术时我刚好考试,她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排泄物挂在体外的袋子,我因忙着实习没办法帮她,她必须自己处理,这让我很自责。她反过来安慰我,说她成为我的负担,要我把时间放在学业上。结果,考得不理想,我很内疚,我既不是好女儿,也不是好学生。”
延伸阅读
母亲不久前癌症复发入院。这次,陈慧灵已能更好地面对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