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我们必须谨慎看待核能发展,彻底评估核技术的安全、环境可持续和经济可行性。”
但他们也指出,尽管核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迅速发展,安全保障措施也在不断加强,公众对核能的认识仍停留在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以及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的记忆中。因此,改变社会对核能的接受度也十分重要。
一些东南亚国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开始核能研究,而新加坡若要迎头赶上,需要寻求更多合作机会。受访专家认为,新美签署民用核能合作协定(俗称“123协定”),有助于加速和深化我国核研究。
他说,签署“123协定”不仅开辟全新的核研究机会,也凸显新加坡致力于保持最高标准的核治理,为可持续和具韧性的能源未来做出贡献。
教育有助社会理解 核能特点和安全进步
他认为,核技术迅速发展,人们未必熟悉发展趋势,这与核知识的复杂性无关。他举例说,太阳能的工程细节也相当复杂,但人们有办法理解与接受太阳能;同样的,通过教育可以帮助社会理解核能的特点和安全进步。
他说,美国是开发和认证新核能技术的领头国家之一,新美签署“123协定”意味着两国将紧密合作,新加坡可获得受出口管制的核电技术与专业知识,从而加强能力建设。
延伸阅读
新加坡战略能源与资源研究中心联合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年家亮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新加坡在核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几十年来已使用研究用反应堆进行研究,并推行核工程教育项目。
外交部长维文医生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星期三(7月31日)共同签署“123协定”,促进新美双方的信息和技术分享,让我国能与美国民用核专家深化交流。
国大能源研究所所长李宝胜副教授说:“签署‘123协定’是新加坡在强大核治理框架下,为探索核能迈出的标志性一步,也强调国际合作在应对全球能源和气候变化挑战中的重要性。”
新加坡国立大学可持续金融和绿色金融研究所能源转型主任布罗德斯托克博士(David Broadstock)说,签署协定的目的是解锁核知识,推动相关研究,这与我国多年来在是否采用核能发电问题上的审慎态度是一致的。
针对我国社会对采用核能发电的接受度,他说:“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电厂的事故深深烙印在人们心里,很多时候谈起核能,人们会联想到核电厂万一发生故障的后果,但最新技术可实现的安全性,可能已颠覆人们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