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这在提醒我们在网络世界,往往不容易分辨哪些人带着好意质疑,哪些是带有目的,要在敏感课题上,激起负面情绪。”
本地学校中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有关以哈冲突的内容引起争议,教育部将从中吸取经验,不低估信息若被曲解对社会可能造成的伤害。
有关课程从2月开始在初级学院及高中、中学和小学高年级课堂进行。陈振声指出,根据一些学校反馈,一些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如:怎么给予帮助、怎么走出暴力和仇恨。但也有一些家长反映课题对小五小六学生而言太难理解、认为没有对冲突的历史背景充分加以解释等。
此次事件也显示,以尊重他人的态度处理差异,仍然是一项持续进行的工作。陈振声说,新加坡人大多能以文明且尊重他人的态度发表看法。但一些网民却将对事件的不满情绪导向教育部和教师。他举例说,网上流传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照片,标题含侮辱种族的内容,指对方没受教育,还鼓励他人转发她的照片。
他重申,有关以哈课题的课程,目的不是教学生评论是非曲折,或者要强加任何观点和对事件的解读;更不是要在学生的宗教和国家身份认同之间制造矛盾,也不是要把任何人的政治理念带进学校。
他说,教育部严正看待这起事件。“即使我们对课题可能有不同观点,但绝不容许个人攻击和侮辱种族的行为……教育部将调查任何针对教育工作者的骚扰、恐吓等事件。”
教育部将更具针对性地为不同年龄层的学生改进教材、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支援。
沙礼尔(白沙—榜鹅集选区)询问网上流传的一张简报来源。该简报以两名小学生比赛足球起冲突为情境,来跟学生进行讨论。陈振声回应时说,那不是教育部的教材,而是一所学校为帮学生理解所添加的教材。教师尽量以适合某年龄层学生的方式讲解课题,内容却被断章取义,指教育部把以哈冲突简化为足球赛。
他发言时也感谢教育工作者坚守职责。尽管部分教师对课程有顾虑,他们大多专业地接受挑战;但也有教师还是感到不自在,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免教课程。教育部接下来将为需要支援的教师安排额外的工作坊,必要时请有相关专长的人员来协助。当局设计教材时,也尽可能避免内容被断章取义。
教育部接下来会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针对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教育部会简化教材,着重在让学生了解如何表达同理心、处理可产生的情绪。年龄较大的中学生,学校会引导他们辨识不同信息来源的真伪。
至于更成熟的初院及高中生,教育部将根据近期的局势发展更新教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加坡的国家利益。教育部也会向学生讲解新加坡数十年来,对以巴课题的原则和立场。
反对党领袖毕丹星:陈振声全面阐述事件学习点 他将给予教育部支持
国会反对党领袖、工人党阿裕尼集选区议员毕丹星是其中一名就有关公民教育课程提呈询问的议员。他在陈振声发言后,表示部长相当全面地阐述事件的学习点,他将给予教育部支持。
针对文礼佳(惹兰勿刹集选区)的提问,陈振声表示教育部不打算公开教材。若家长有疑虑,当局愿意向他们解释教材的使用。
教育部将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为小学生简化教材
教育部长陈振声星期一(3月4日)就上述教材引发的讨论,在国会重申品格与公民教育的重要。他指出,社交媒体和假信息等都可能威胁我国对于社会凝聚力的维护,新加坡没有时间或地理上的优势来防护人民免受影响,尤其是学生。
费沙(阿裕尼集选区)也问,小学生上课前是否征询家长意见,与性教育课的做法相同。陈振声强调,两者的性质不同,性教育和个人、家庭观念等有关,但品格公民教育的重点是人际关系、传达如何敏感处理且尊重不同观点。
“近期以哈冲突升温,在提醒我们外部事件可能以各种形式影响国人,若处理不当,甚至会使社会分裂……这也是为什么品格与公民教育课往往以发生在我们周遭的事件为题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变幻无常的世界。”
此外,我国也应提防潜在的外来干预行为,影响社会凝聚力;我国的团结仰赖持续不断的努力。
陈振声举例说,一些网民选择性地突出教材的其中一张简报,指学校告诉学生:以哈冲突始于去年10月7日,影射教育部亲以色列。这牵动了许多人的情绪,但实际上,该简报列明了“10月7日至今的事件”,而前一张简报已强调该区域“长时间、复杂和往往具有暴力冲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