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华(52岁,创业者)在2016年搬到第78座组屋。她受访时说:“新手送信员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熟悉地形和情况,但老手就轻车熟路了,现在投错信箱的概率降低了,但网约车司机如果是初次在这一带载客,就时常绕圈,人和车都找不到对方。”
无独有偶,在红山地铁站附近也有一座L形的第28座组屋有两个不同地址,它一面朝向惹兰红山(Jalan Bukit Merah),另一面朝向开发路(Hoy Fatt Road)。
另外,记者留意到三条街信箱上的邮编号码略有不同,可用于区分信件的归属。
红山地铁站附近L形组屋也有两不同地址
旧组屋因为U字形或L字形设计,同住一座组屋的居民却有不同的地址。本地一些在殖民地时期建造的组屋就有这个情况,导致送信送餐送货时难免出现一些混淆,但也间接拉近了街坊的睦邻关系。
《联合早报》记者走访时发现,三条不同街道的组屋楼道口极其相似,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让送餐员和快递员能够分辨清楚,少走冤枉路,每个街区的居民都会在楼梯口贴上街道名,有的甚至特意标明“是78座茂源台,不是78座源全街”。
延伸阅读
虽然这种日常小事上的“传承”会带来一些不便,但左邻右舍也因此熟络起来。黄耀荣说:“因为茂源台和源全街有同层同号两个‘一模一样’的单位,所以常有邮寄错误,收到彼此信件或包裹的情况发生,久而久之,我们就加了联系方式。”
居民在楼梯口贴上街道名 让快递员少走冤枉路
就如同黄耀荣多年前见过工人将冰箱拉到门口却须要原路返回,他的女儿黄杰义 (27岁,业务发展专员)受访时透露,前两天仍有安装修理队上门找错住户。
中峇鲁地铁站附近第78座组屋是U字形结构的设计,不同单位面向不同街道,同一座组屋因此有三个不同的地址。
不过,居民苏玉英 (61岁,小贩)说:“我们这边还挺容易认清楚的,横竖方向不同,寄信也很少错。”
黄耀荣(55岁,辅导员)1968年出生后就一直居住于此,是茂源台老街坊。
住在同一栋的街坊邻居,由于组屋朝向的街道不同,有些居民的地址是茂源台(Moh Guan Terrace),有的是源全街(Guan Chuan Street),也有些是永锡街(Yong Siak Street)。
黄玉霞(58岁)在中峇鲁第78座地面层经营手工修鞋铺已有56年。她回忆说,之前曾遇到一个客人满是疑惑地在电话那头问,说自己已经到了,地方看起来却不像店铺。“结果,说开找到之后都会相视一笑。生活小事上,有些不顺很正常,相互帮忙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