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3.24公顷的圣诺哥渔港可容纳超过30个摊位,设有一个长180米的码头、一个批发市场、商店与食堂,设计与设施上都较原来的榜鹅渔港更为现代化。
由于圣诺哥渔港的交易量逐年减少,从小跟随父亲的彭志祥在接手生意后,对鱼行进行转型。鱼行开始有了自家的货车和员工,并成了连锁餐馆、鱼汤摊贩和超市的供应商。
延伸阅读
在彭志祥的记忆中,父亲当年有两艘渔船,经常出海到南中国海捕鱼,一去就是四五天,他因此很少见到父亲的身影。
1984年,在港脚谋生的鱼商搬到榜鹅渔港后,彭志祥的父亲才将渔船卖掉,专心经营批发生意,辗转搬到圣诺哥渔港。
榜鹅鱼商公会主席彭志祥是金顺鱼行的第二代,父亲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在港脚经营鱼行生意。
彭志祥说,湿巴刹的鲜鱼只在上午售卖,但24小时营业的超市却随时可以买到鱼,加上大多数年轻人只知道三文鱼和鳕鱼,小孩连带骨头的鱼都不吃,因此鱼行很难再以传统的模式经营下去。
从港脚(Kangkar)到榜鹅,再到圣诺哥,我国东北部的鱼商明年将经历第三次搬迁,最终会落脚裕廊渔港。
1997年,为了让位给“榜鹅21”发展计划,在榜鹅渔港营业的鱼商迁入位于三巴旺亚答谷路、耗资2900万元兴建的圣诺哥渔港。
为了进一步朝数码化转型,他推出海鲜电商平台,邀请其他鱼行的老板一同参与。“不过,很多老一辈的人还是无法接受数码化,但是我相信五年到10年内,情况会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