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心力衰竭的初期症状包括呼吸急促、腿部肿胀、疲劳等容易被当做年长衰老后的正常机能退化或与其他病症混淆,导致误诊和耽误治疗。”
李淑玲的心脏曾因严重衰竭,一度仅存12%的功能,心脏移植让她重获新生。她之后回到心脏捐献者,即马来西亚少女麦嘉敏的槟城家乡,让她的父母再次听到亡女的心跳。来我国求学的麦嘉敏2015年因脑血管爆裂骤逝。
心脏捐移植受益人李淑玲(43岁,诊所行政职员)也出席了发布会。她讲述与捐赠者麦嘉敏家属“重逢”的过程时,感动了现场与会者。
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心脏内科主任及高级顾问医生沈庆龙副教授,星期六(7月15日)联同多位海外专家发布《亚太地区心力衰竭报告》,探讨各国心脏内科的医疗现状,以及如何改善心脏衰竭等重症的存活率和治疗成效。
谈及亚太地区治疗心力衰竭面临的挑战,沈庆龙在发布会上指出,不仅病患和家属对心力衰竭缺乏了解,就连在一线提供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都对早期的症状知之甚少。
因此,沈庆龙呼吁,在诊断阶段,心力功能生物标志物如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测试的普及非常重要。及早发现病情,有助于大幅降低患者治疗所经历的痛苦、提高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亚太15%心力衰竭患者 30天内因同疾病再入院
上述报告对亚太各地区治疗心力衰竭的运作过程,包括大众与医护人员的意识、诊断与风险评估、各类治疗手段的普及性,以及出院后的长期护理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实践的改进建议。
被问及本地是否可采取类似的出院关护措施,沈庆龙说:“在梅巴扎的实验中是医生进行回访,但我认为现阶段,本地医院的人力资源有局限,让心脏专科护士和药剂师进行密切的一对一电访,询问病患的用药和日常情况比较可行。”
李淑玲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心力衰竭,提高大众对这个病况的意识。“人们对心力衰竭总有些常见误解,有些人觉得它不像癌症或肾衰竭那么严重,换心之后能马上重获新生。但其实,长期与病痛和药物相伴,才是患者的日常。”
另外,亚太地区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时间为五至12.5天,多达15%的患者在30天内因同一疾病再次入院。
延伸阅读
不过,他受访时坦言,NT-proBNP测试目前在本地综合诊疗所还未全面普及,主要因为较高昂的费用,单次须98.50元。
对比实验发现,在出院初期得到更密切、更频繁关注和护理的病患,重复住院率更低,生活质量也更佳。
全球58%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案例在亚太地区。1990年至2019年间,亚太地区心血管疾病死亡比率从23%增加到35%。
梅巴扎指出,上述这一组病患在第180天时,因心力衰竭再入院和死亡的风险显著降低34%。
对此,法国巴黎Lariboisiere医院麻醉和重症监护科主任梅巴扎(Alexandre Mebazaa)教授,在会上提到他与团队针对出院后医疗措施做的临床对比实验。
本地心脏专家建议,为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反复入院的概率,心脏专科护士和药剂师应在病人出院后两三周内,通过电访密切关注患者的生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