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团队也在研发和设计第三款可以用来熏蒸蚊虫的机器人,解决这方面人手不足的问题。待第三种机器人问世后,基本上整个灭蚊的工作流程就能够由机器人代劳。

他的团队因此着手研发,既可以四处移动又能够吸引蚊子和抓住蚊子的机器人。

他的团队目前正在进一步改良“蜻蜓”机器人的底部,让它在有斗笠防雨的情况下,还能在更多更不平坦的环境中工作,例如伊蚊滋生问题最为严重的建筑工地上。如此一来,蜻蜓的功效就会更大,可服务的范围也更广。

领导研发计划的新科大助理教授莫罕·拉杰什·伊拉 (Mohan Rajesh Elara)博士说,研发抓蚊虫机器人的原因与2020年暴发冠病疫情不无关系。疫情阻断措施期间,很多地方开始长出野草、滋生蚊虫,灭蚊工人人手又不足,于是激发了他带领一个五人研究团队,开发出两部抓蚊子的机器人。

至于蜻蜓和鲤鱼是否比传统抓蚊工具更有效,莫罕指出,这两台机器人能够自主移动,在短时间内覆盖所需要的路线和区块,而传统的捕蚊工具则是静态的,仅能服务某个很小的范围,要覆盖相同的区域捕抓蚊虫,就需要很大的数量。

莫罕说:“传统上,灭蚊的方式主要是熏蒸(fumigation),作用主要在灭绝蚊子的幼虫或卵,不能捕抓和消灭掉蚊子,蚊子仍可以在熏蒸时飞走。灭蚊棒或灭蚊灯虽然很有效,但是只能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要覆盖大范围和面积,就需要很多个单位。”

由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设计研发的抓蚊机器人取名“蜻蜓”(Dragonfly)和“鲤鱼” (Koi)。外型设计较大的“蜻蜓”专门负责户外面积较大场所的捕抓行动,较小的“鲤鱼”通常用于办公室和住家等室内环境。

莫罕带领了一个五人的研究团队,研究出两部会抓蚊子的机器人,团队包括(左起)周俪琳,万耀城和昂觉辛(Aung Kyaw Zin)。(张荣摄)

莫罕是新科大工程产品开发部门的副教授,对研究机器人技术有浓厚兴趣。他说,目前全世界找不到专门研发防治虫害机器人的团队,他因此认为新科大可继续这方面的研究。

公司助理总监王利雄受访时说,公司接下来将在网上开始面向消费者销售“鲤鱼”机器人,让一些备受伊蚊问题困扰的消费者,可以购买机器人来解决伊蚊滋生的问题。

机器人带有可以粘住蚊子的隔间,把蚊子吸引到隔间里再把它们捕抓起来。(张荣摄)

目前正值伊蚊繁殖高峰期,两款由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设计的抓蚊机器人,已经投入服务,抓伊蚊的效率比传统捕抓手段高出五倍至八倍。

延伸阅读

领导研发计划的新科大助理教授莫罕博士与“蜻蜓”型号机器人。(张荣摄)

蜻蜓和鲤鱼机器人研发项目由政府推出的全国机器人计划资助。目前,两个机器人都已经投入生产,数家专业的害虫防治公司也已经开始采用。例如拥有多年防治害虫经验的Verminator就看中了小巧且灵活的“鲤鱼”机器人,已开始推荐给熟客使用。

因此,相比传统的捕抓蚊虫工具,蜻蜓和鲤鱼抓蚊机器人更加高效。以面积为12,000平方英尺的空地来说,蜻蜓机器人的捕抓蚊虫效率可高出八倍,以新加坡典型的五房式组屋为例,鲤鱼机器人的效率可提高五倍以上。

莫罕解释两部机器人主要是透过机器人顶部的紫外线灯和机器人能散发的二氧化碳招来蚊子,吸引蚊子飞到机器人一个密闭隔间里头,把它们黏住。机器人能够选择性地散发气味,以吸引传播兹卡病毒和骨痛热症的雌性埃及伊蚊,非常具针对性。

“蜻蜓”机器人的设计很奇特,它戴着一顶尖尖的斗笠,用来保护顶部的紫外线灯和捕抓蚊子的隔间,在户外下雨的时候就不怕淋湿。小巧的“鲤鱼”设计则是圆圆的,接近一般常见的室内扫地机器人,体积大小和操作原理也与扫地机器人差不多,充足了电源后,就能自由在室内边移动边抓蚊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