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声指出,教育部会继续根据情况和社会需求,调整小一报名制度。但家长也须改变心态,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而不是一味追逐名校。

他指出,学校要避免成为封闭和排外的社交圈子,否则会引发社会分裂和分层化的风险。这意味着有附属学校或有校友等联系的学校,须对不同背景的学生保持开放。

陈振声说,教育部需要各校校友和家长的支持,才能继续在考虑各方期望以及确保学校维持开放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而这个平衡会随社会需求转变而调整。

延续学校传统固然重要,但学校如果过度招收与它们有直接联系的孩童,可能会成为封闭圈子。教育部长陈振声强调,学校须对不同背景的学生保持开放,而享有优势的群体也应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网络及人脉。

他说,许多家长希望孩子进入住家附近的学校;有的要孩子进入自己的母校;也有人注重学校的学习项目。小一报名框架须谨慎平衡不同考量。

“我希望所有成功学校的校友能明白我的意思。”

教育部去年起将小一报名2C阶段的预留学额增加一倍至40个,让更多跟学校无直接关系的孩童有机会在住家附近就读。目前,每年约98%公民孩童进入他们选择的小学,或位于住家两公里内的学校。

延伸阅读

针对部分学生凭父母是校友或来自附属小学等联系而能进入心仪的学校,陈振声说,这类联系能让学校延续自身传统与文化,建立更强大的学校精神,但如果过分强调这类联系,则有一定风险。

“享有优势的群体要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网络和人脉。他们也须明白,取得成功后,也要履行责任,而不是无意中形成封闭的社交圈子。”

陈振声引述好莱坞电影中蜘蛛侠的一句经典台词:“能力越强,责任越重”(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多数校友和家长支持这项决定,认为这将引进更多不同背景的学生,但也有人发动网络请愿抗议,认为学校搬迁并从纯男校转为男女混合学校,会导致校史与传统流失和变质。

教育部和英华学校上个月宣布,位于武吉知马巴克路的英华学校(小学)2030年搬迁至西部的登加新校舍,并转为男女混合学校。

陈振声星期三(3月1日)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教育部开支预算时,就议员林谋泉(蒙巴登区)和蔡庆威(盛港集选区)呼吁进一步检讨小一报名制度,让住靠近学校的公民孩童有更大优先权等建议做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