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会运营社交平台 积极吸引年轻宗亲
无法吸引年轻会员,本地会馆普遍面对青黄不接的难题。但是,芽笼的一所小会馆却幸运地遇到一群年轻人,他们对寻根和了解自身文化有兴趣,主动找上门来。新加坡客属宝树谢氏公会欣然接受他们为会员,另外还推举他们担任青年团要职。
让谢世康感动不已的,是新会员中出现了几名主动找上门的年轻人,包括青年团团长谢德望博士、财政谢世振、团委谢慧秋等。谢世振还是与谢世康本不相识的堂弟,两人谈起各自的家族历史时,才发现他们的祖父原来是亲兄弟。
从事资讯科技的自雇人士谢志前本想加入茶阳会馆,在找人为他作证时认识了谢世康。他后来从旧特刊和报章中,知道已故父亲曾经是客属宝树谢氏公会的会员,于是决定加入公会,还帮助公会设立谷歌和脸书账号。
公会设立之初,社址选在维多利亚街349A。1993年谢世康的父亲谢钦先任会长期间,会所受到了市区重建计划的影响。于是,公会购置了芽笼13巷8B,作为会所。
谢德望说,公会今天的功能和过去不同,现在需要公会帮助的宗亲不多,但年轻一代要懂得饮水思源,因为没有祖先就没有今天的自己。他认为,和团友们一起清理义塚是很有意义的事,这能提醒大家要感念先辈的牺牲与贡献。
谢志前表示自己提出的多项改革方案都被公会领导人接纳,例如,他建议凡是45岁以下的会员,自动成为青年团团员,这一招让2017年成立的青年团,人数从10人一下子跃升到18人。
青年团团长谢德望是一名专门研究巨浪破坏力的博士,2020年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毕业,目前是新加坡海事研究机构(Singapore Maritime Institute)的科研经理。他表示是叔叔建议他加入公会的。
他们包括客属宝树谢氏公会青年团团长谢德望博士(35岁)、秘书谢勇华(40岁)、财政谢世振(31岁),以及不姓谢的准会员黄育坚(35岁)。黄育坚目前是青年团副秘书。该公会的资讯组主任兼青年团顾问谢志前(54岁)也在行列中。
毕业自南洋理工大学的黄育坚虽不姓谢,却因为认识谢志前,加上自己对传统客家文化有兴趣,便以准会员资格加入公会。他表示年轻人即使有兴趣,最好也不能贸贸然加入会馆,有朋友引荐或相伴很重要。
这群年轻人最近在会长谢世康(80岁)、总务谢育强(62岁)和老理事的带领下,在星期天下午前往双龙山客家坟场。“宝树堂谢氏诸位义塚”沾满陈年污垢,已看不清文字,他们将其仔细洗刷了一番,以此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与敬重。
这个由客家谢氏组成的宗亲组织创立于1957年,原名是南洋客属宝树同宗社,发起人包括龙源、载燖、学修、俊珊、天才和带生等谢氏宗亲。谢世康在2012年把组织名称改为新加坡客属宝树谢氏公会,与时并进,新的名称更直接地点出了公会的性质,也更符合当前情况。
谢世康2010年出任会长时,公会只剩下70多名会员。他当时告诉宗亲们,如果公会招不到新会员,最终就只能关门。因此,整顿会务成了当务之急。之后,公会尝试跟上时代步伐,设立网站和脸书账号等,积极吸引年轻宗亲。这些努力总算见到一些成效,据总务谢育强说,公会目前有177名会员,另外还有几人在办理入会手续。
谢世振说他是在网上找到客属宝树谢氏公会的,因为想多了解家族历史和客家文化,便在网上留言,没想到公会总务谢育强第二天便回复了他的留言。就这样,他加入了公会,这才知道他和会长不仅只是名字相差一个字,还有着共同的曾祖父。
2010年,客属宝树谢氏公会只剩下70多名会员,公会尝试设立网站和脸书账号以扩大影响力,较有成效,目前公会已有177名会员,还有几名年轻人主动找上门来。
2020年,13巷的会所因产业集体出售,获赔160万元,公会用当中140万元购置了芽笼538号产业为会所,于去年6月正式搬进新会所。目前楼下出租,靠租金维持公会运作,楼上则留给公会自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