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后,总会领导班子在“不卖祖业”的前题下,以租契方式把永久地契地段的99年使用权转让给本地发展商豪利控股,由对方在该地段建起一座融合会馆与私人公寓的八层楼大厦。新大厦既是新加坡黄氏总会的新会所,又是名为“Sixteen35 Residences”的私人公寓。

随着芽笼35巷的江夏堂被拆除重建成本地首个会馆与私宅相结合的新大厦,已有98年历史的新加坡黄氏总会迎来了新篇章。9月24日,黄氏总会将在宽敞靓丽的新会所宴请300名宾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将为新大厦主持落成与启用典礼。

今天,黄氏总会不仅拥有宽敞舒适、耗资百万元装修的新会所,还从发展项目中得到1300万元的收益。按照总会与发展商之间的协议,新大厦完成后,总会除了拥有二楼和三楼及部分停车场空间,还获分配部分住宅单位,但总会后来决定把单位折换成1300万元现金。

黄氏总会今年3月举行改选时,为新一届理事会引进不少新人,35名理事中有16人首次当选。理事会正努力年轻化,最年轻的理事31岁,最年长的76岁,平均年龄是54岁。

黄氏总会会长黄国鸿(71岁)说,很多会馆正面临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困境,黄氏总会迈入新篇章后,将举办更多能吸引年轻人的活动,也会花心思培养年轻会员,尽可能把他们引进理事会。

带领黄氏总会开展上述发展项目的是前会长、目前的永久荣誉会务顾问兼副会长黄保华(61岁)。虽然文化界对曾是徐悲鸿落脚处的江夏堂被拆除感到惋惜,黄氏总会的会员却一致支持新发展项目。

青年团秘书长黄子洋(36岁)认为黄氏总会和许多社团不同,它拥有一群具有前瞻性思维的领导,愿意探索新点子。他认为有了很好的硬件设施后,总会下来应专注于服务会员,提升会务,关心各种社会课题,最重要是敢于以不同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墨守成规。

2016年才加入总会的财政黄俊兴(49岁)说,年轻一代新加坡人具备物质条件,但在寻根和传承自身文化方面尚有不足,这是推动他加入黄氏总会的主要原因。

署理会长黄亚珠(58岁)说,总会把大厦二楼作为会所,内有大型礼堂、供奉着江夏列祖的大厅、大小会议室、图书室、卡拉OK室、文化走廊等;三楼则出租给两家公司,租金收入用来支付总会的日常开销。

这个血缘宗亲组织在1952年以3万零500元,买下芽笼35巷门牌16号的江夏堂作为会所,该栋两层楼洋房虽不大,却坐落在一块2219.6平方公尺的永久地契地段上。

黄保华说,他是为了黄氏总会的未来才决心推动这项重建方案。他认为要吸引年轻一代加入,让黄氏总会后继有人,一定要更新设施,还要有足够资金发展会务。

黄氏总会新会所增设历史走廊介绍总会的历史。

黄氏总会目前有800多名会员,男性占75%,女性25%,一次性入会费为205元。总务黄楚明(71岁)表示,疫情管控措施逐渐放宽后,总会的文化与学术组、妇女组、青年团等正逐渐恢复活动。

黄氏总会领导班子在“不卖祖业”的前题下,以租契方式把会所所在的永久地契地段的99年使用权转让给本地发展商豪利控股,由对方在该地段建起一座融合会馆与私人公寓的八层楼大厦。

黄氏总会的前身是创立于1924年的“星洲南洋江夏堂”,1951年正式注册为南洋黄氏总会,2013年黄氏总会与时并进,更名为“新加坡黄氏总会”。

会长黄国鸿:办更多活动吸引年轻人

文化与学术咨询主任黄和丁(59岁)说:“新会所是黄氏总会的分水岭,有了新会所,要招收新会员相对不难,而黄氏总会在致力兴建黄氏大家庭的同时,也希望脱离传统运作模式,尝试融入新加坡社会,多和其他族群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