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会主席德苏札很高兴看到飞行区的设立。他说,通过试点飞行区,当局可以了解公众到底会不会特地前去使用设施,有没有必要推出另一个地点等等,并累积经验发展出一个更永久和可持续的模式。
交通部长易华仁说,近来,无人机的注册率和商业用途都显著增加。“这是重要的,因为无人机可帮忙完成一些危险任务。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使用案例,例如用无人机监测建筑难以触及的地方。”
民航局将在明年1月检讨试点飞行区的成效。
飞行区提供约16公顷的飞行空间,但由于大部分的飞行范围在水域上方,飞行区只限无人机(俗称drones)使用,不允许固定翼航模(fixed wing unmanned aircraft)的飞行器。
无人机的使用在本地越来越广泛,完成注册的无人机过去两年多增加了近三倍。
另外,去年7月1日至今年6月30日,触犯无人驾驶飞行器条规的案例有49起。
提供航拍服务的Skyrig Media创办人之一何启锋(52岁)说,在飞行区玩无人机,可以避免误闯禁飞区。“这里的飞行范围够大够阔,除非‘很幸运’才可能出现碰撞事件。不过这里是在水上飞行,而且风有点大,我觉得比较适合已有一些经验的玩家,不然无人机可能会失控掉进水中。”
自2020年4月2日起,所有重量超过250克的无人机都须完成注册,才能在本地使用。每架无人机的注册费为15元,注册者须至少16岁。
无人机注册数量两年来翻倍
为保护居民的隐私与安全,这个飞行区和最靠近的组屋有至少400公尺的距离,在一般情况下无法拍到住家情况。
根据新加坡民航局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30日,持有有效无人机操作员准证的人数共273人;完成注册的无人机共1万6095架,比2020年4月的4158架多了近三倍。超过八成完成注册的无人机的重量介于250克至1.5公斤。
水面上放置了插着红旗的黄色浮标,来标出飞行范围。若无人机落入水中,现场不提供“捕捞”服务。按照条例,休闲用途的无人机不能高飞超过海拔约61公尺。
一年多前开始玩无人机的林大钧(47岁,物理治疗师助理)过去会到旧荷兰路的草坪飞无人机。他说,那里现在很拥挤,因此非常乐见有这个新的指定飞行区,尤其它从住家只有五分钟的骑车距离。“当然兴奋,但也是有些怕怕的,因为是在水上飞行。我会很小心地做完飞行前的检查才起飞。”
业余无人机爱好者今后可到班丹蓄水池设施中心旁的公共指定飞行区操作无人机,无须担心误闯禁飞区或遭居民投诉。
易华仁:安全是优先考量
无人驾驶飞行系统咨询委员会在2020年11月提呈给政府的报告中,重点建议政府开辟无人飞行器的飞行区。报告当时提到,飞行区能为无人飞行器操作员提供聚集点,有助培养安全飞行的文化,同时让新手或初级操作员有个保障,知道区内的无人机操作都符合规定。
易华仁指出,大部分的违例案是因对条规缺乏认识所致,而非因为有不良意图。“这强调了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合作的重要性,以让大家知道有哪些条例,为什么有那些条例,为何要遵守它们,以及要怎么协助大家遵守条规。这是个重大任务,而飞行区将有助这个宣导工作。”
这是本地首个指定的试点无人驾驶飞行器(unmanned aircraft)飞行区,由新加坡民航局、公用事业局、市区重建局和土地管理局合作推出。
他提到,飞行区设在水域上方,让当局能采取措施来降低风险,并且更有信心推进无人机飞行活动的发展。
业者:无人机落水风险高 较适合有经验玩家
交通部长易华仁星期天(7月17日)参观无人机飞行区后受访时说,飞行区的设立是重要的一步,有助当局更好地了解无人机社群、居民和广大民众对这种飞行区的看法。
这个飞行区提供约16公顷的飞行空间,大部分飞行范围在水域上方,飞行区只限无人机使用,不允许固定翼航模的飞行器。无人机如果落入水中,现场不提供“捕捞”服务。
飞行区的运营时间是早上9时至傍晚6时,区内设有桌椅,方便无人机操作员组装器材。现场的告示牌也提醒公众应注意的事项,包括在指定的地方起降无人机,以及在操作无人机时确保不对其他飞机、他人或产业构成危险等。
另外,民航局设立了一个Telegram群组“UA Flying Areas”让公众加入,以了解无人机飞行区的重要资讯,以及最新消息如天气情况等。
至于是否推出更多无人机飞行区,易华仁强调:“在新加坡这种生活环境密集、土地和领空都有各种竞争用途的地方,安全是我们的优先考量。因此,重要的不是我们的前进速度,也不是我们能推出多少个飞行区,而是有系统和小心地行事,永远把安全摆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