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关注母语教材发展的人会发现,其实母语课程与时俱进,母语教材围绕‘乐学善用’的理念编写。我们非常关注‘谁在学’,为此推出差异化的课程架构,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我们也重视‘学什么’,例如:在教材中增设‘听说剧场’‘生活运用’等新的板块,引入生活语料,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2015年推出的《欢乐伙伴》小学教材就是配合2010年母语检讨委员会提倡的“乐学善用”理念而编写。教育部2014年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教材的结构从最初的汉语拼音独立板块,调整为听说与拼音、读写与识字相结合,让小一学生同时学习拼音与汉字。编写团队也为每一课设计大图书和数码资源等材料。
此外,教材的内容也加强与人文、自然等学科的关联,拓展华文的学习空间。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方面,教育部也积极探索,关注学生“怎么学”和“用什么学”。
延伸阅读
教材内容也加强 与人文自然等学科关联
教育部说,母语教材的开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局会不断优化教材,但在以英文为主要沟通语的大环境中,要让孩子学好华文还需要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共同呵护华文的学习生态。
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母语处)司长王梅凤对此回应说,教育部从这些刊文感受到大家对提升母语水平的殷殷期盼。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加坡学生的家庭用语和社会语言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华文的教与学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王梅凤说:“教材的开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不断优化教材,与老师们一起深耕教学,在落实‘乐学善用’的道路上努力创新,砥砺前行。华文学习的生态需要全社会的呵护。众志成城,我们殷切期待与热爱华文、关心华文教育的有识之士携手共进,让华文的学习进一步‘活’起来。”
近期有家长投函《联合早报》,指华文教材缺乏新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引发了对华文教育的热烈讨论,还有好些读者投稿本报交流站发表看法。
如何顺应时代的变化,在以英文为主要沟通语言的大环境中让孩子学好华文,不仅需要教育部和学校教师共同努力,也需要家长及社会各界鼎力相助。
其中一篇短篇小说《请问你要去哪里?》还将拍成微电影,旨在通过不同媒介,激发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
使用《欢乐伙伴》的学生升上中学后,使用的是新的中学教材《华文伴我行》,教育部也邀请本地作家为学生创作分级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