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瓶 世界“独一无二”
第一艘沉船的打捞工作持续到2019年,期间团队在进行周边勘察时,又在距离白礁以东约300米处发现另一艘沉船。第二艘沉船文物的打捞工作直到今年年中才告一段落。
参与两次勘察与打捞工作的ISEAS海洋考古项目主管、海洋考古学家费克(Michael Flecker)博士说:“除了大批龙泉青瓷和其他陶瓷货物,第一艘沉船载有的元代青花瓷器数量超过世界上其他有文献记载的沉船。其中许多文物都很罕见,有一件相信是独一无二的。”
费克所指的“独一无二”文物,是一个保存相当完整的青花瓷瓶,拥有细长直颈、球状圆瓶身和喇叭瓶脚。文物局在昨天发布的文告中写道,就目前所能确定的情况来看,这是世界上唯一有记载这种形状的元代青花瓷瓶。
白礁一带暗礁处处,历史上时有途经这里的船只搁浅甚至是遭遇船难。
2015年发现的第一艘沉船打捞工作持续到2019年,期间团队在进行周边勘察时,又在距离白礁以东约300米处发现另一艘沉船。第一艘沉船载有的元代青花瓷器数量超过世界上其他有文献记载的沉船。其中许多文物都很罕见。出水文物计划在今年底于本地博物馆展出。
文物局文化遗产研究与评估司长杨克翔说:“这两艘沉船上广泛且数量众多的文物,将为新加坡早期及本地区的海上贸易历史带来宝贵的见解,反映了19世纪前新加坡的连通性。我们将继续研究它们的重要性,并设法推广这些知识,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文物和新加坡的海事历史。”
一年后,国家文物局委托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ISEAS)的考古团队对这片区域进行勘察,并打捞这艘沉船中的物件。
考古团队研究发现,第一艘沉船装载的中国瓷器,与2015年在皇后坊及历次在福康宁山出土的文物类似,由此可证明这艘船的历史可早至14世纪,那时新加坡被称为“淡马锡”。
两艘船上打捞起超过九公吨重的文物,有待文物局和ISEAS进行脱盐、清洁、保存和编目。待研究与记录工作完成后,文物局希望能在今年底在属下博物馆展出这些文物。
ISEAS也可能会发表相关考古研究报告。
第二艘沉船相信是名为“Shah Munchah”的印度制商船,它于1796年从中国驶回印度途中沉没。
海洋考古学家在我国海域发现两艘沉船,其中一艘可追溯至14世纪,为我国历史首次。出水的中国瓷器等文物计划在今年底于本地博物馆展出。
从第二艘沉船上找到的文物包括各类中国陶瓷,铜合金、玻璃和玛瑙制品等,以及船锚和大炮。这些大炮通常安装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雇用的商船上,主要用作防御和信号用途。
2015年,有商业潜水员在白礁(Pedra Branca)附近的我国水域进行一项海事作业时,意外发现一些瓷盘。第一艘沉船过后在白礁西北约100米的位置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