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会馆把创立年份定在不同历史节点,学者认为应该尊重它们的意见,重要的是了解为何把创立年份定在某个历史节点上。
曾玲说,莱佛士开埠后不久,华人便开始组织社团会党。殖民管理者起初未加插手,直到槟城两大会党于1867年发生大暴动后才着手处理此事,1869年颁布的“危险社团压制条例”(Suppression of Dangerous Societies Ordinance)提出10人以上社团要注册。
殖民地政府在1877年成立华民护卫司,委任懂得多种华人方言的毕麒麟(William Pickering)出任此职,但是他却在1887年遭人行刺,虽未丢命,却迫使英殖民地政府下决心处理会党一事,在1889年通过社团注册法令(Societies Ordinance)。1890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法令让一些社团获得免注册资格,有些则必须注册,还有10个会党被列为非法组织遭取缔。
上述例子说明华人会馆的创立年份经常出现不同说法;有的从草创时期算起,有的以注册年份为准,有的从有正式组织算起,还有的是以建立实体会所作为起点。
资料和文献匮乏也导致创立年份众说纷纭
过去一提本地最早会馆,大家想到的是宁阳会馆与应和会馆,但是惠州会馆以惠州公司早就存在作为依据,把会馆的历史推前至1822年。曾玲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记录是海唇福德祠立于咸丰四年(1854)的一块碑,碑文上记录了惠州公司在海唇福德祠重修时捐了9元。
但创立过程恰恰是新加坡华人历史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一部发展史,反映华人身份认同的转变过程。
同济医院出版150周年文集时没有回避这一问题,主编杜南发在《穿越时光·多元论证——同济医院创办年代综论》中,就把各方说法做了一番梳理。
本地现存的两三百家华人社团会馆,只要有经济能力,会庆时总要热闹庆祝一番。但是,一些社团会馆的创立年份经常出现不同说法,引发混乱。学者认为会馆创办年份出现争议的“乱象”,其实可以成为推动大家更积极挖掘和梳理自身历史的契机。
很多族群是先有坟山和庙宇,或先成立会党才组织会馆。不同会馆把创立年份定在不同历史节点,因此得出不同创立年份。她认为会馆既然是民间组织,那就应该尊重会馆本身的意见,重要的是了解会馆为何把创立年份定在某个历史节点上。
导致创立年份众说纷纭的另一个原因是资料和文献的匮乏。年代久远的会馆,在经历战争、社会变迁和搬迁等情况后逐渐失去重要文献和档案,造成记忆上的缺失。
例如同济医院三年前庆祝150周年时,把草创年份设定在1867年。但是文史研究者陈育崧曾提出同济医院的创立年份应该是1885年,学者王佐、杨进发、庄钦永、叶忠铃等也赞同这一说法。
南安会馆过去的庆典都是把创立年份设定在1926年。但是会馆近年翻找出来的珍贵旧档案,包括“建馆筹备会议记录”,却显示本地南安人在1924年就已经筹组会馆。
芽笼4巷的肇庆会馆把成立年份定在1878年,但是本地学者庄钦永曾在《新加坡华人史论丛》中撰文指出,海唇福德祠立于咸丰五年(1855)的“德被南方”横匾是肇庆馆所敬赠,因此单凭这一横匾,就能把肇庆会馆的历史推前至少24年。
曾玲因此敦促本地会馆社团趁重大庆典时,更积极挖掘和梳理自身历史,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的过去,才有传承与未来。
曾深入研究本地社团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曾玲指出,社团会馆创立年份众说纷纭的现象相当常见,也不局限在新加坡。
曾玲说,闽粤族群从移民新加坡到组织社团和构建华人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不同历史节点,立法管治社团便是其中一个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