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150周年时,新加坡刚刚建国,政府把目光放在解决迫切的民生问题如就业、住屋、教育上,没有太多时间和心思去思考历史问题。当时的教科书基本上是沿袭了英殖民者的历史观,把莱佛士登陆视为新加坡历史的起点。

我们的历史观不再单一或从上而下,官方论述之外,还有持不同观点看法的专家学者、民间文史爱好者等。不少民间组织也热衷保存历史,例如去年庆祝150周年的同济医院,即将庆祝120周年的莲山双林寺,都有意识地整理自身历史。

1984年,国家博物馆首次发起福康宁考古勘查项目,由国大学者约翰·米锡克(John Miksic)领军展开考古挖掘工作。他们从出土文物的碎片中发现了14世纪文化层的存在。此后30余年,米锡克和他的学生林祯祥等,在新加坡河一带的多个地点进行勘查挖掘,迄今出土的文物包括来自中国的元代陶瓷片如青花瓷、青瓷、青白瓷、枢府白瓷,硬陶器,东南亚制作的陶器,另有玻璃珠子、铁制用具,钱币等。

2009年,国家档案馆出版本地三位历史学家陈大荣、柯宗元和王添顺所撰写的《新加坡700年历史》,把新加坡历史推至700年前。本地当时还掀起一股历史热,以新加坡历史为题材的新书陆续出版,有的聚焦在开埠前,有的探讨开埠至建国之间的历史时期,也有着眼于近期的建国史。

迈入新一年,新加坡开始为开埠200年纪念进行倒数;2019年1月28日便是莱佛士登陆我们这个小岛国,开埠设立自由贸易港,把新加坡推向现代发展的200周年。

李显龙总理在元旦献词中给这个问题定调,他指出,新加坡的历史至少可以回溯到700年前,莱佛士1819年登陆新加坡,是这个小岛国的一个重要转捩点。他认为我们应该利用这个纪念性时刻反思新加坡历史,思考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应该如何向前发展。

要梳理新加坡的古代史确实不易,除了从古文献寻找蛛丝马迹进行考证,最好能有实物来核证纸上的历史,否则有流于“传说”之嫌。

另一方面,从2014年1月起,本地所有快捷和普通(学术)源流中一生所采用的历史教科书,已明确的把新加坡历史推到公元1300年的淡马锡时期,不再以莱佛士开埠为起点。

这些出土文物坐实了一点:新加坡的历史绝非从莱佛士登陆才开始的,早在14世纪,新加坡已是个繁荣的百货贸易市集,来自中国和周边地区的商船在这里进行交易。当然,在700年的漫长岁月里,小岛有昌盛辉煌的时期,也有衰落沉寂的时候。

当越来越多人愿意花时间精力去研究新加坡历史的方方面面,我们对自身历史的陈述,肯定会越来越丰富与多元,新加坡的故事势必越来越精彩,更有层次感也更有厚度。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走过一段崎岖的建国历程,也在2015年高调庆祝了SG50——新加坡建国50周年。要如何迎接开埠200年,值得大家深思。

1969年2月6日,建国总理李光耀出席新加坡国际商会所主办的开埠150周年活动时,大家是在欢庆莱佛士创建新加坡,当时的历史课本为莱佛士冠上“新加坡开创者”(Founder of Singapore)的称号,莱佛士登岛时的新加坡被形容为“小渔村”。

不过早期的一些民间学者如许云樵、陈育崧等并没有接纳这样的历史观点,很早就把目光聚焦在“淡马锡”、“龙牙门”的问题上,从各种旧文献,例如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明代茅元仪《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以及1365年爪哇史颂等,去考证“淡马锡”是不是新加坡的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