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声承认制度并不完美,但认为家长仍有机会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灌输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前新加坡儿童会研究员王湘灵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她昨日在研讨会上发表研究结果后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如果家长能改变他们对“名校”“非名校”的看法,对孩子的信心就不会受学校类别左右。

研究显示,家长对孩子的信心越大,孩子会更有自信考取大学文凭。

他问在座的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会如何反应,是否会怪孩子没有正确作答、质问教师为什么要扣分,还是尽管孩子“不达标”而仍然引以为荣?

希望无论孩子是否能成为符合社会期望的人,家长都不会因此让孩子觉得他们是没有价值的。

——总理公署部长陈振声

研究员通过调查问卷向601名学生及他们的家长收集资料,学生年龄介于九岁至17岁,都是本地主流学校的小四至中四生。

非名校生信心比名校生低

反之,非名校生对考取大学文凭的信心比名校生低,家长对孩子的信心也相对较低,进而影响孩子的自信。

他举了一名家长在另外一个活动向他提出的情况:孩子在测验中的作答没有不对,但不是标准答案,被教师扣分。那名家长想表达的是教育制度仍有否定不符合“标准”的现象存在。

“无论我们做出什么选择,孩子们都在看,并且会从中学习他们认为是正确的价值观。”

报告写道:“名校生看似信心较高,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较强,而是因为他们的家长对他们的潜能更具信心。”

不过,研究也显示,就读名校不仅提高学生的自信,也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信心,这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

总理公署部长陈振声昨日在研讨会上同与会者进行问答交流时提到,他希望无论孩子是否能成为符合社会期望的人,家长都不会因此让孩子觉得他们是没有价值的。

“因为家长原本就对名校存有既定观念,所以才会形成恶性循环。”

受访者平均来自“名校”与“非名校”。就中学而言,研究把名校定义为提供直通车课程的中学,其余则属于非名校。

根据新加坡儿童会昨日在其65周年研讨会上发表的研究,家长信心高的中学生对自己能考取大学文凭的信心,是家长信心低的中学生的2.63倍。会被家长信心影响的只有中学生,小学生则不会。

研究报告提到,学校类别对学生在学业上的自我概念似乎没有影响。

这项研究旨在研究中小学的“等级”之分对学生自我概念与志向的影响,以及学生在学业上的自我概念或家长对孩子的信心是否能削弱学校类别的影响。

根据研究,在不把家长信心程度考虑在内的情况下,名校生对自己能考取大学文凭的信心,是非名校生的2.5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