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中国硏究生说,《自然》久历江湖,精于算计,常立潮头,如今不但享有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的神圣光环,而且实现了既有极高学术声誉又能开心挣大钱的双效益,已臻全世界期刊都梦寐以求的“神刊”境界。杂志在中国获得了超乎想象的崇高地位,据传中国政府在90年代开始推出高达16万美元奖励在《自然》这一顶级的期刊发表论文,以至于出现了“在《自然》发了文章,当院士就只是时间问题了”这样的传言。以上都是酸溜溜与功利主义的说法。有什么成功的事业不是成就与收益并行不悖的呢?周刊单单傲立151年就足让人佩服,何况还历久常新攀上顶峰。
杂志内容多向。这期书评选书《从世界末日回来的启示录》,呼应面对冠病疫情的灾难心情与转折的正念:与其聚焦于我们的生活也许终结,不如为生命创造价值。“工作∕事业”栏目,访问四个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的科学家,谈全球疫情蔓延中各国实验室关闭,除了研究冠病病毒有关的实验与被定位为国家优先项目的可以继续以外,其他非紧急的研究,都随着实验室的暂时关闭而停摆,或放慢分批进实验室工作。其中一个美国科学家说:“我们的工作现在已经不是为了学分,是关乎我们能为国家与世界做什么?”
之后,赫胥黎写道:“这是歌德40年前写的文字,我们再次对歌德卓越的视野进行了回顾。从他的比较解剖学,到他的最高的道路,一直不乏努力的身影,直到代表歌德的卓越概念现在成为科学的常识——我们拥有自己的卓越性。”
严格评审论文
为《自然》写发刊词
历久不衰拥有151年历史的《自然》杂志已经成为一个科学神话,被视为世界最权威最有名望的科学期刊之一,杂志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颖。在为数众多的综合性科学期刊中,《自然》被引用的次数名列世界第一。
有欣赏水平与领悟力的人,在了解《自然》的创刊源头后,就知道有怎样的创办人与制高点,就决定一个事业的高度。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 H. Huxley)19世纪组织著名的科学团体“X俱乐部”(X Club),与当时大多是英国皇家学会成员的科学家常聚在一起讨论最新的科研成果。赫胥黎1869年给《自然》写的发刊词中,三分之二引用了歌德的诗歌《自然》,说对于“旨在呈现人们对大自然各种表象的理解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科学过程”的这本杂志而言,再没有比这首诗更合适的前言了。
小儿子陈辉宇科研论文《肠脑轴介导对糖的偏好》(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荣登2020年4月23日出版的7804期国际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与他刚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特优的博士论文,是同步的旗开得胜,双喜临门。
因为小儿子的文章刊登,这是我第一次有缘阅读这本1869年创刊于英国伦敦的老牌周刊。《自然》的编辑团队极为出色,杂志的编排水平极高。版面文字排得紧密,有寸土尺金之感,同一栏目的不同文章一篇紧接一篇,干净整洁、严肃高档是《自然》从封面到内文的设计风格。杂志每周刊载各个科学领域中具有独创性、重要性、及时性的最前沿学术论文,同时也提供最新、权威、有见地的新闻,还有科学界和大众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见解的专题。
百年老刊的起点与定位都是高标准的,承先启后才有足够的底气走到今天。单单回味充满历史芬芳的顶级人才的汇聚与创刊宗旨与发刊辞,就令人肃然起敬,仿佛回到百多年前的历史现场,见证一个因缘一颗种子绵延成今天的遍地开花,繁花似锦。
在Nature这个品牌下,自然出版集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还出版其他期刊如《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自然临床实践》《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等系列著名期刊,但以最早创刊的《自然》为最权威的一本。
赫胥黎引歌德诗歌
在《自然》发表论文是非常荣耀的事,因为其影响因子位居世界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之列。期刊的崇高声望让作者受益良多,再加上期刊只能在某个领域发表极少数的论文,因此科学家们在《自然》发表文章的竞争异常激烈,据报道高达85%的投稿,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杂志编辑拒绝了。
小儿子作为第一作者与其他六个研究员的论文,是这期唯一的神经科学范畴的文章。这篇研究文章让我们对甜味有了新认识:缺少甜味受体的动物仍对糖有强烈偏好,提示该机制独立于味觉。小儿子与他的研究团队发现糖偏好的神经基础,并证明了迷走神经节和脑干中的一群神经元被肠脑轴激活从而产生糖偏好。直接对肠给糖可激活这些神经元,但代糖无法刺激它们。破坏小鼠的肠脑轴突触活性,阻碍了糖偏好行为的形成。他们的研究揭示肠脑轴是糖偏好行为的关键,并解释了代糖和糖之间行为差异的神经基础。
委托匿名专家团
《自然》有许多大牌作者曾发表过许多重要论文,杂志的声望总是与它发表过的那些科学史上的重要论文联系在一起:中子的发现(1932年),核裂变(1939年),DNA双螺旋结构(1959年),板块构造理论(1966年),脉冲星的发现(1968年),南极上空臭氧空洞(1985年),多利羊的克隆(1997年)等等。
小儿子说,这篇文章从投稿到被正式录用共历时10个月,杂志在每篇论文题目下方清楚罗列文章的投稿日期、录用日期,以及杂志出版前的在线发表日期。小儿子这篇论文,前后被要求改稿三次,最后一次的改稿在今年春节大年初一我们飞纽约参加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前演讲的一周,他说评审团由《自然》杂志一位具深厚专业背景的编辑,与另四位独立同行评审组成。这四位匿名专家评审文章后,由杂志编辑向作者转达。同行评审专家们会提出各种改稿要求,小儿子说比如要求提供更多实验结果,作者必须对所有的评语给予回应,作者大多会照要求补充与改进,但也可以据理力争说服评审。
新加坡科技研究院(A*Star)奖学金得主陈辉宇博士(29岁)的科研论文《肠脑轴介导对糖的偏好》,今年4月获刊登于英国《自然》(Nature)杂志。《自然》具有151年历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权威的科学期刊之一。陈辉宇母亲——作家方桂香撰文介绍这本老牌杂志。
《自然》的创刊宗旨,也引用了英国田园诗人华兹华斯(Wardsworth)的诗句“思想常新者,以自然为其可靠之依据”。赫胥黎一门俊秀,书香世家,他的孙子Aldous Huxley即是英国20世纪文豪,名著《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的作者。另一个孙子Andrew Huxley,是杰出生理学家暨生物物理学家,1963年获诺贝尔医学奖。赫胥黎一家的杰出人物书不胜书,但他作为一家之长,他本身成就辉煌,头上的大光环不可取代。对儿孙的大成就,心生欢喜,倍感光荣,如此而已。让我们都向他学习吧。
《自然》以高要求闻名,有些科学家被“折腾”两三年还挨不到被接受的春天,有的中途被拒绝刊登,有的自己改不下去而自动放弃,而且超过某个时间点,论文的创新性与及时性就会被耽误,甚至有被抄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