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花太多时间与精力去争辩优势或劣势,只要自己争气,作出成绩,就能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超越别人的框架,自立标准,自主生活。处于优势又怎样?如果没有足够的底气,还不是昙花一现,后劲不足,或不进则退?对有成长空间的人,处于劣势又如何?还不是可以反败为胜?对更优秀的人,还可以自己创造机遇,天马行空,自由自在。

同时,对本以为只懂英语就能永远处于绝对优势的一些英校生,却开始心理不平衡,也才对少数族群提出的“华人优势”(Chinese privilege)之说产生了同情与内疚感。华人在新加坡的建囯历程中,因为各种主客观的复杂因素,就连母语文都没有优势,还有什么别的“优势”?这样的“沉默伤痛”,随着末代华校生也将步入暮年,沉默终将永恒。

狮城脉搏

因为教育制度的改变,华文早已只剩单一的语文科存在于中小学课程里,年轻的一代不可能对华文有深厚的情感,也永远都无法切身体会与理解经历华文弱势的上一代华校生,为什么对所谓的“华人优势”会有那样悲情的解读。

反过来说,不会讲英语,或会英语却选择讲华语的人,在过去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很多都被人觉得矮了一截。是中国崛起这个重要的大背景,在近10年才大大地提升了华语文的地位。尤其是华文精英缺乏的今天,中文好的人变得物以稀为贵。有些务实的新加坡人开始认为中文好,能更好地进入中国这个财力雄厚的超级大国发展,而心生敬仰。

如果孩子的聚会绝大部分是华族,同时带来了一两位外族的同学,我们也先以华语沟通,之后才用英语翻译给少数族裔聆听。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也无法选择族群,像土地无法选择河山那样。你不接受事实是自己的事,如果因此怪罪别人,让情绪变成了主宰,包容和谐共处的社会岌岌可危,对谁都没好处。

二三十年前,不少受华文教育的人,因为吃了华文的亏,以为用不灵光的英语与孩子沟通,就可改变命运,让自己也让孩子告别苦难的中文。孩子长大后,当父母看到中国崛起,想改用华语来帮孩子提升中文时,却发现大势已去,为时已晚。父母讲华语,孩子答英语,或者每一句都华语英语参半混讲,成为最具新加坡特色的家庭用语景观。这样的混搭,不知是否也算在以华语为主要家庭用语者的29.9%里头?

中国崛起的大背景固然有推波助澜的效应,但个人的成就与自尊自强意识,才是更关键的因素。你受华文教育,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环境背景中吃亏,但人生有不同的阶段,主观与客观条件的改变,就决定一个人的后续发展。

作者是创意圈出版社总监兼总编辑

一旦讲华语的人有两人或两组人,另外一个或一组讲英语的,都少数服从多数,改以即便不太流畅的华语和我对话。我一点都不会看不起他们华语讲得不好;更准确地说,这么多年来,新加坡华人不会华语,从来都不会被人看不起,这早已是常态。他们有的还以为只会英语,不会华语是高人一等。

无论两个孩子在美国留学的四年到八年间,或今天回国工作履行奖学金合约,我们都用华语沟通。我与孩子的华族同学朋友也主动讲华语,除非对方没法讲华语,我才改用英语。

母族文化扎实的根,以及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在岁月的推移中,对一个人在中年以后的收获尤其明显:拥抱自己的文化传统,在普遍失根的年代,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这种理想主义,恰恰能给予我们精神力量,让我们有高远的希望与梦想。因为根扎实,经过时间的考验,枝叶长得更茂盛。外部环境与条件变得更好时,韬光养晦后的蓄势待发,让人显出更自信穏健的姿采。

因为从事的是中文出版,我接触的当然大多是懂中文的人。对讲英语的邻居,我则习惯用英语与他们沟通,但一有讲华话的邻居在场,我马上改用华语沟通,并会让讲英语的跟着我们讲华语。在其他社交场合也如此。

2021年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以华语为主要家庭用语者只剩29.9%。在英语取代了华语,成为国人家中最常说的语言的今天,我以我们家守住了以华语作为家庭用语为荣,在如此悲催的背景下,我们也越用越自信越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