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实上,这样的亲切与归属感并非是上课时占据内心最多的感受,它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更缠绕于心的是有朝一日,再也不能从这些文字里得到亲切与归属感的恐惧。正是这样的患得患失,使我上课时深深地陷入既满足又紧张的矛盾之中。渴望得到与害怕失去是那样紧紧地依托于区区两个科目――高级华文与华文文学,毫无疑问,文学的比重更大些。
忽然想起临来前的生日聚会。好友纷纷送书留念,有《诗经》《古文观止》,还有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全套古典文学鉴赏辞典。也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它们就这样随我漂洋过海,静静地置身于我异乡宿舍的斗室之中,偶尔捧读,如点滴甘霖,滋润着我干涸的内心。即便如此,当我在新加坡翻开华文文学的课本,最初的感受还是担心……
我是不相信自己会忘却母语的,我自信能用华文流畅地与人交谈,甚至用华文滔滔不绝地去宣泄情感。毕竟在新加坡看到华文,讲几句华语的机会并不罕见。然而,除了日常较为肤浅的交流之外,在思想层面上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乃至使我们的灵魂得以成长的一切呢?文化最重要的是她能让我们区别于异类成为自己的教育作用,而日常交谈的口语仅仅是人们交流的媒介却远远无法濡养我们的身心,所以,我担心,甚至惧怕,这唯一一条与母体连接的脐带会日渐萎落……
拿到奖学金准备来新加坡读书之前去辞别以前的语文老师,玩笑地揣测着将来在异国他乡上得最开心的莫过于华文课了,因为不必担心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内容,更因为在那样的课堂里,整个空气中都会凝聚着一种亲切,一种融化在血液里的归属感吧。
即便是没有华文文学课,我也得自己去读文学,因为我知道,我与那五千年的辉煌殿堂是那样遥远。我更知道,如果没有了孔孟老庄、诗骚曲赋,没有了唐诗宋词、话本传奇,小小的我又能是什么呢?